互聯網理財“青睞”工薪族

近日,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發布報告顯示,2005年至2016年,我國居民工資理財規模增長9.6倍,遠超同期工資漲幅。其中,互聯網理財正成為國民投資渠道新寵,互聯網理財規模由2013年的3853億元激增到2016年的2.6萬億元,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16.74萬億元。

近年來,國民財富快速積累,但理財的“普惠性”仍有欠缺,盈余不多的“工薪族”往往受限于傳統金融機構的理財渠道和門檻。不少互聯網理財機構從中看到了市場商機,正在積極“搶灘”工薪一族的理財市場。

近日,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發布報告顯示,2005年至2016年,我國居民工資理財規模增長9.6倍,遠超同期工資漲幅。其中,互聯網理財正成為國民投資渠道新寵,互聯網理財規模由2013年的3853億元激增到2016年的2.6萬億元,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16.74萬億元。

相關部門通過對一、二、三線城市1萬余名受訪者的調查發現,半數以上受訪者對工資盈余有理財計劃,但超六成受訪者工資盈余比例不足20%。不少受訪者未進行理財規劃主要還是工資剩余不多,夠不上傳統金融機構理財門檻。

傳統金融機構服務的“空白點”被互聯網金融機構看在眼里,不少互聯網金融機構順應用戶需求,推出了針對工薪族的理財產品。京東金融去年3月推出了“工資理財”產品,騰訊理財通也針對中低收入階層推出了工資理財、零錢理財等產品。

“互聯網理財能解決‘工薪族’最基本的理財訴求,‘一元起投’突破了傳統理財5萬元的起購門檻,手機操作打破了時間與地域的條件限制,‘工資定投功’讓理財更加省心?!彬v訊理財平臺負責人閆敏介紹,截至2016年10月,騰訊理財通用戶已超8千萬,工薪一族占比較大。

社科院針對國人理財方式的調查顯示,超三分之一的人仍將傳統銀行儲蓄作為理財首選,銀行理財也以24.29%的占比受到青睞。但互聯網理財的意愿增長最快,已超過了股票、基金、債券、貴金屬等,占比達11.15%。

互聯網金融機構對于工薪客群的“搶灘”,讓傳統金融機構不敢松懈,也應聲推出和工資掛鉤的理財服務,以留住客戶和存款。

工商銀行推出了產品“薪金溢”,廣發銀行創新了薪管家服務,民生銀則打造了薪資理財計劃……這些服務和產品可以盤活客戶零散工資,轉為可隨時支取的定期儲蓄或理財產品,有的銀行還對風險承受能力較高的客戶推出了基金定投產品。

面對傳統金融機構的拼搶,加之監管趨嚴,互聯網金融機構正加強對長遠戰略的考量。

騰訊理財通的數據顯示,通過工資理財的年齡主要集中在23歲至39歲,其中23歲至29歲年齡段占比超過40%。

“‘90后’通過互聯網平臺理財的比例已經超過購買銀行產品,未來他們將成為互聯網理財市場的主力軍。”閆敏表示,“盡管目前這部分客群的理財規模并不大,但是我們可以將投資者教育的重點放在他們身上,教育期限可以拉長到10年。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