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笑到最后,笑的最美。其實,這就是把評判標準,交給了時間啊。
時間,確實能給人們提供一個全新的維度,這也是檢視我們思維廣度和以終為始能力的一個工具。有些人總期待短期確切的結果,短期沒用就不去做,從長期來看,這也是失去了許多可能性的。
既然“以終為始”是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之一,也是我們洞察力和趨勢判斷力的一項重要體現,那為什么許多人還是渴求短期反饋呢?分析來看,大概有三個原因。
第一,我們原始的進化機制決定了我們關注眼下。如果不關注眼下,可能就會生存不下去,這一點在高度不確定的環境下是正確的。
但今天的時代,跑在時間前面才有可能贏。大家都在說人工智能,但現在進入,紅利已經小很多了。真正的獲益者也許半年,一年前,就洞察到未來了。
第二,我們的心理機制喜歡即時的反饋,得到肯定和認同我們會更有動力進行下去。
但這一點并不妨礙我們有長遠的目標啊,目標可以長遠,更重要的是訓練自己拆解任務的能力,不斷細分,做完一點有一點的收獲。最終不是那么費力地就跑完了全程。
第三,長跑費勁,或許短跑更易出成績。
但人生是長跑,不是短跑。我們要注重知識的長期積累,在這一過程中不輸就行。你不輸,漸漸地會發現身邊的對手已經消失,而你由于持續積攢的能力,跑到了終點。
總結一下,人生是長跑,我們不應短視。許多事想想長期的結果,目光長遠一些,或許這一過程中會發現更多可能性。
偶得:最近新興起的內容付費和知識分享,是互聯網用戶逐步形成了對優質內容付費習慣的結果,也是互聯網上充斥低劣內容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付費內容的作者,需要好的平臺與場景,持續提供有價值和幫助決策的信息和分析(intelligence & analysis ),對個人是個比較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