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溫熱,歲月靜好,又是夏天。
? ?大學三年時光已悄然流過,不經意,卻難免詫異。
? ?三個春秋的輪轉,回憶卻一如昨日,原來回憶有縮短時光的能力。
“眼前滿是茍且,嘴上全是詩和遠方的田野”,這大概就是對于我歷程的真實寫照。
我一路遇到了很多的人,也堅定了很多信念。
? ?大學,它美好,給我們帶來深度的滋潤,在身上沉淀除了知識以外的東西;大學,它不太好,用四年的松散去迎接社會的洗禮,讓我們顯得猝不及防。
? ?那,讀大學什么重要?我不敢給出一個定義,太片面、太膚淺。
我只認為,假以時日,我們都會明白:大學里不是對不學習專業知識而感到遺憾,而是什么知識都沒學才遺憾;也不是我們因為經歷過什么會后悔,而是我們什么都沒做才可惜。
? ?四年時光,總會流過。
? ?我希望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四年歲月的流逝和對于平庸生活的更加心安理得。縱然我們順從了群體,屈服于環境,終究也會糾結于自己的內心。只是回憶讓時間顯得匆匆,讓不安變得看似無關緊要。
我喜歡回憶,但我不喜歡回憶。
? ?即使錯覺以為自己知曉了太多的道理,常嘆平凡最真。但又總覺得一個還沒有經歷過激情生活的人應該是不大懂得平凡的滋味。就像一個沒有把百酒都嘗遍的人是不大懂得清水之味的。
曾是少年,韶華傾負。
? ?三年,它不長,沒有讓我們懂得成長;三年也不短,幾乎把青春過度完。當下,回想曾經的詩和遠方的田野,總是感嘆,無奈身處茍且。
茍且,大概是只顧眼前,得過且過,沒有計劃,感到迷茫。
? ?我認為,迷茫或許不是我們不知道要怎樣去做,而是我們心中清楚,卻遲遲不動。之所以茍且,也大概就是,因勤于思考,而懶于行動,故止于茍且。
? ?大學很神奇,它把人群分類,或者說是人群把大學分類。他們互不理解,也不愿被理解。其實理解本身并沒有意義,不理解背后的行為才有意義,最怕的是管不住別人行動的時候也管不好自己的嘴,最難得的是管不住別人嘴的時候能管好自己的行為。
? ?各自圍繞屬于彼此的價值觀、世界觀、認知觀去打造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已。我不會試著去解讀、也沒有能力去解讀每一種生活方式,角度立場各不相同,每種生活方式其實都是源于自身對待生活的態度,自然難定孰是孰非,也無關對錯。但無論哪種生活方式,都必然有它所對應的迷茫。忙碌的迷茫于看不到效果;悠閑的迷茫于生活的空白;思考的迷茫于對錯;行動的迷茫于結果,迷茫是我們自身對所處環境的不滿進而迸發的求知欲。迷茫大概就是這樣,在自身形成一個又一個矛盾體,等待著去攻破,去解答。迷茫嗎?都一樣,只要迷茫不會是我們安于平庸的借口,只要茍且是我們追求詩和遠方暫時的過程。迷茫是我們生活中的常態,不同時期總會有不同的迷茫,迷茫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迷茫于眼前的迷茫而無動于衷,可怕的是注視著眼前的茍且卻坐以待斃,我不相信會有人沒有迷茫,我只堅信縱使深處黑暗,也要努力尋找光亮,我只堅持即使身處茍且,尋找詩和遠方沒有錯。
? ?人生的茍且總是不盡相同的,我不同意說誰的茍且比誰的更辛酸,誰的生活比誰的更辛苦,那只是我們互相不理解彼此的處境罷了,只是我們自我意識強烈罷了。在沒有統一價值、標準、尺度情況之下的比較沒有意義,有意義的是我們對待茍且生活的態度,人生在世,我們縱然要舍棄,縱然要妥協,縱然要低姿態,但這并不是人生而存活的目的,恬淡優雅地生活著,擁有勇氣和激情,懂得感恩與回報,才是我們“茍且”的目的,要學會把茍且當做跳板,跳到屬于我們的詩和遠方。
七句成詩否?哪里是遠方呢?
? ?大概就是我們內心那個理想的狀態罷了,即使我們永遠都到達不了心里的這個狀態,至少我們把它當做暫時對抗人生茍且的路標還是有存在的意義的。我們把詩和遠方當做那個指引我們的燈塔,在面對茍且的時候有一種來自內心的安定,這種安定不是暫時的順暢、不是平坦的路途,而是知道苦盡甘來的那一天終會到來,堅信困難之后必有驚喜、認定了遠方就要義無反顧。
心中若有“詩”,遠方就是天涯,心中若無“詩”,天涯才是遠方。
? ?從前一直認為人不同是因為天賦迥然,后來,見得越多越發覺,其實沒有誰比誰更有天賦,如果說有不同,大概只是把努力加上了更多的時間而已,能用時間解決的問題還遠遠不到拼天賦的地步。希望我們別把問題推給時間,別把時間毀于懶惰,就好。
迷茫的時候要想想詩和遠方,到達遠方的時候也請別忘了曾經的迷茫。
有迷茫是因為想要到達遠方,去遠方尋找迷茫要到達更遠方。
去吧,愿我們一路平安,橋都堅固,隧道都明亮。
詩和遠方不是在沒有迷茫的無時無刻,而是在能夠認清眼前茍且并敢于打破迷茫狀態的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