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的朝氣倘已消失,前進不己的好奇心倘已衰退,人生就沒有意義。——穆勒
01.
牛頓好奇一個蘋果的墜落,發現了萬有引力。
瓦特好奇水壺燒開時,水汽對壺蓋的提升現象,造出了第一臺具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
德國化學家凱庫勒好奇苯分子結構,做夢夢見一條在吞噬自己尾巴的巨蟒,旋轉盤桓,最終提出閉合鏈分子結構,推動了化學學科的發展。
好奇心,是人類探尋未知事物一臺情感發動機。它會影響人體的感官體驗,在人類遇見未知前,激發人類探尋事物的內在欲望。
準確地表述,好奇心又可被稱為「認知需求」。認知需求量大的人,就是好奇心強。
而好奇心強的人在事業上往往更容易較大成功,他們涉獵廣泛,不僅在自己領域鉆研極深,也積極學習其余相關領域,最終成為行業大牛。
02.
既然好奇心如此重要,就先認識一下什么是好奇心。
在心理學上,好奇心是一種行為傾向,是指個人遇見新奇事物時由內在激發的動作、語言、思考等活動。
因此,一切由內在本能驅動下進行的學習、思考活動,都可以被認為是好奇心所驅使。
而在日常生活中,好奇心又分為兩種,一種叫消遣性好奇,另一種叫認識性好奇。
消遣性好奇:打聽娛樂八卦,尋找朋友圈的逸聞趣事等等。這類好奇心的價值程度較低,以娛樂休閑為主。
認識性好奇:對學習的熱愛,對知識的不斷探尋,直到得出自己滿意的結果。這類好奇心的價值程度高,以發現問題、收集信息、歸納總結等行為活動為主。
可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適當控制我們的消遣性好奇,適當增強我們的認識性好奇。
但是,成年后的我們被“成人”教育后的條條框框限制,很難走出世俗經驗下的枷鎖,遇見一個問題不愿意重新出發,認識性好奇在不斷被壓制。
一部電視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問這個圓像什么?
幼兒園里的孩子講出了幾十種;小學學生講出十幾種;中學生講出八九種;大學生講出二三種;社會上的人們(包括局級干部)一種也講不出,因為不敢講。
成年后的我們,不愿意再像小孩一樣思考的原因,一小半是源于對司空見慣之事的漠然,一大半是源于社會對不適合、不遵循學校教學思路的好奇心的冷漠與壓制。
此外,大家是否有過這樣的困惑,就是一件未處理過的事擺在自己面前,自己已然不愿思考解決,第一時間是希望求助或者詢問,然后照搬方法。
這種沒有探索新事物、新方法的認知,會逐步消磨大家對生活、學習的熱情,最后使大家落后于這個時代。
03.
那么,如何提高自我的認識性好奇,擺脫過去事物對好奇心的封閉呢?
本文提供三個方法。
001 多角度提問
在劍橋大學,維特根斯坦是大哲學家穆爾的學生。
有一天,羅素問穆爾:“誰是你最好的學生?”
穆爾毫不猶豫地說:“維特根斯坦。”“為什么?”
“因為,在我的所有學生中,只有他一個人在聽我的課時,老是露著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問題。”
羅素也是個大哲學家,后來維特根斯坦的名氣超過了他。
有人問:“羅素為什么落伍了?”
維特根斯坦說:“因為他沒有問題了。”
提問,是激發自我思考的一種有效辦法,也是走出封閉枷鎖的第一步。
而多角度思考,就是將一件事或者一個問題,放在不同的情景或者人身上,想象每個狀態會發生的現象,對于無法思考得到的信息,就查閱資料或者實驗驗證。
將問題置于不同情景中,就能得到多個特殊答案,提供解決問題的全面性,保持好奇。
同時,將問題置于別人的視角,與自己的答案對比,必然不同,這也能保持好奇。
002 狐猥策略
狐:狐貍。
猥:刺猬。
狐貍躲避敵人的方法很多,而刺猬只有一種,就會把自己縮成一團,用刺來保護自己。
狐猥策略,指的就是我們在工作或者生活中,要像刺猬一般,至少精通一種解決問題的辦法,又要像狐貍一樣,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多種可能性。
在學習時也是如此,認真鉆研一門學科,積極發展相關學科的知識體系,將原有知識與新知識交雜糅合,才能在自己大腦中的理論地層長出新的花瓣,實現創新。
003 匠人思維
我們這幾年一直在強調匠人精神,到底是在強調的什么?
是細節。
在以后的歲月中,要想保持敏感的好奇心,學習匠人精神,就要足夠重視每一個細節。在那些不起眼的細節上,往往是蘊含著一個巨大的改變。
舉個例子。
德國著名化學家李比希,把氯氣通入海水中提取碘之后,發現剩余的母液中沉積著一層紅棕色的液體。
他雖然感到奇怪,但并未放在心上,武斷地認為這不過是碘的化合物,只在瓶上貼張標簽了事。
直到以后一位法國科學家證實是新元素——溴,李比希才恍然大悟。
他因此稱這個瓶子為“失誤瓶”,在今后用以告誡自己。
當然,類似于細節上決定成敗的例子還有很多,就像青霉素的發現一般,要是弗萊明沒有足夠仔細,那么青霉素的誕生還會推遲很久,更多人的生命可能會喪失。
總之,好奇心是個人認知需求的一種內在驅動力,它刺激我們向外積極探尋世界,發現不一樣的東西。由于外界環境對我們的約束作用,使得成年人的好奇心不再敏銳,因此我們亦可通過三個方法——多角度提問、狐猥策略、匠人思維,來保持和提升我們的認知需求,即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