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若成癮,一生無愛(轉)

這個世界上,有一些主題,我們會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遇到。有些人會不斷重復某個主題,有些人可能卷入的程度不深,但毫無疑問,這些課程是我們幾乎每個人都要經歷的,如比孤獨、死亡和絕望。

換句話說,我們一生的任務似乎就是為了這些主題而展開的。有些人選擇與這些主題為敵,有些人選擇擁抱這些主題,有些人可能卷入的程度不深,但毫無疑問,這些課題是我們幾乎每個人都要經歷的,比如孤獨、死亡和絕望。

換句話說,我們一生的任務似乎就是為了這些主題而展開的。有些人選擇與這些主題為敵,有些人選擇擁抱這些主題,有些人選擇被這些主題吞噬,每個人都會有自己選擇,但是卻是那么的似曾相識,卻又不可理喻。

這輩子,什么對你最重要?有人會說金錢、事業、家庭,那么如果我做一個不識趣的孩子再問你:為什么這些東西對你這么重要?你可能會說,因為金錢和事業以及家庭能讓我感覺到被尊重、被接納、被欣賞和被認可,感覺到我是有價值的,我是好的。我是有歸屬感的,我是有愛的,或者說,我是有聯結感的。

比如說孤獨,人所能及的它的底線到底在哪里,我們幾乎無法測量,達摩面壁十年參禪而自得其樂,而我們在人群的簇擁中,繁花如錦,卻依然充滿了深入骨髓的孤獨。這到底是問什么?

也許因為我們每個人的選擇不同,選擇什么?選擇我們的視角,選擇我們的觀念,選擇我們的情感和行動。

我們的人生恰如毛細血管一樣,是一個無窮多岔路口的網絡,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做著選擇,而決定我們選擇的是我們的選擇。也許像一個迷宮游戲,如果你有眩暈的感覺,那么你已經能夠接近了人生的本質。

有一個女孩,姑且起名叫“我好恨”吧。“我好恨”最近越來越覺得孤獨無助。首先是她感覺家人忽略了她?!拔液煤蕖奔依镉辛鶄€孩子,她的童年并不快樂,小時候“我好恨”經常哭,沒上學之前,她整天纏著媽媽,老是挨媽媽打罵,她那時總覺得家人嫌棄她?,F在想起來,有好幾次家人在吃飯,而只有她一個人貼著墻哭泣。小學四年級之前,她一直在逃學,總是她前面哭著跑,媽媽在后邊生氣地追。很多次她哭鬧,聽到媽媽總是很無奈地說:我怎么有這樣的孩子?早知道就不應該把她生下來!從很小,她就覺得自己好像是多余的。

從四年級開始“我好恨”的成績忽然好起來,爸媽開始看好她,可"我好恨"一點也不快樂,他覺得他們只是看在成績的份上對她好。平時在家里“我好恨”很沉默,跟家人很少交流,更不敢有什么要求。

上了大學她尤感傷感,父母幾乎對她不聞不問,只是她每隔一個月往家里打個電話,他們之間才有聯系。尤其是這個學期,父母給她交完學費之后就不管了,“我好恨”沒生活費,也不想打電話回去。

現在節日到了,看到同宿舍的同學都有家人打來關切的電話,只有她無人問津,她好狠??!

現在想起來,“我好恨”對那個家額感情很糾葛,從小爸媽就一直爭吵不休,好幾次都威脅說要離婚,可能是為孩子們吧,最后都不了了之。她不知道這些對自己的這種性格是否有影響。

“我好恨”注意到,她自己很自卑,性格也很內向,很敏感。她總覺得每一個人可以信任,跟同學也只是泛泛之交,在同學之外她更是沒什么交際。

最近晚上睡不著,她就開始想家,可是這家好像不要她了,這個世界好像很冷清,她一想到這里,眼淚就不停地流。她好無助,好痛恨這樣的生活......

為什么給這個主人公起名叫“我好恨 ”?因為這個故事來自一篇博客留言,她給自己起的網名就叫做“我好恨”。“恨”是“愛”的反面,而兩者構成了我們人與人交往的“硬幣”,我有多愛一個人,往往就可能在某個時刻有多很某個人。

我們特別“恨”某個人,往往因為我們在這個人身上寄予了太多的“愛”,由于這些愛無法滿足,而導致一切的逆轉。一個充滿了恨的人,一定是一個對恨有超強承載能力的人,為了生存,他必須要發展出一種吞咽恨的能力,但這些都是囫圇吞棗,沒有辦法化解,因為這超出了一個孩子的能力。

這些恨如果一直都沒有消化,那么它可能就會堆積在哦我們的肚子里,最后就會便秘——我們無法將那些難以下咽的痛苦消化掉,讓我們的肚子沒有空間容納得了幸福。

一個人如果長期與恨在一起,他往往會愛上很,就像一個孤獨的孩子,在父母給他只有寒冷、疏遠和暴力的時候,他失去了依靠和安全感,就必須要尋求陽光,如果沒有陽光,他必須要活下來的話,就必須成為一個“喜歡=陰植物”,或者說,他必須要學會“自己照顧自己”,可是這個孩子沒有能力照顧自己啊!所以他必須依靠幻想,幻想自己是個神,可以解救自己,或者痛恨自己現在這個沒有能力的樣子。

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后,往往會繼續將自己陷入孤獨,因為他們就是靠恨自己乃至恨其他人將自己解圍的,通過將能量轉移到恨,他們可以安全的長大,但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那就是更長久的呆在痛苦之中。

回到“我好恨”的家庭,我很難想象一個有六個孩子的家庭會是什么樣子。我眼前浮現了《動物世界》中曾看到的一個場景:一群小鳥雛拼命伸著脖子,爭著搶鳥媽媽銜的事物。龍生九子,各個不同,因為這么多孩子要分享父母的愛,必然要“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她的人生似乎被分成兩部分。四年級之前,她用哭鬧尋求父母的愛;但在四年之后,她選擇成為一個讓父母少操心的乖孩子,乖到讓父母可以忽略她,她試圖用成績來換父母的愛,但這是個悖論,因為它同樣意味著這種愛是有條件的,她即使獲得了父母的“看好”依然會欲求不滿,她分不清他們到底是愛面子還是愛孩子。

后來上了大學,似乎父母對“我好恨”的看好告一段落,她又該如何獲得父母的愛?哭鬧已經被證明是無效的,甚至會讓母親說出那么可怕的話:要是沒生她就好了。也許是這句話嚇住了她,讓她不敢再提出自己的要求了。而她也沒有什么再引起父母“看好”的“魚餌”了,也許父母開始過屬于他們的生活,而她卻不習慣過屬于自己的生活了。

讓人尷尬的是,她正處于一個人一生中的“離巢”期,大學時代,當很多人都把目光投向外面世界的時候,她還在將目光轉向家里、因為她可能甚至連青春期都沒有完全度過,在某種程度上,在她傷口痊愈之前,她是無法真正展翅高飛的。

一直以來,她都在強烈地呼喚父母的愛和強行自我壓抑,在這冰與火的世界中生存,這些痛苦羈絆著她,讓她覺得自己沒有力量面對外界的人際關系和挑戰。

其實很多人,都在生命的某個創傷中,全心全意地沉湎于做一個“可憐蟲”的角色:一邊可憐自己,一邊痛恨自己,如此無力。我們的傷害不是真正來自父母,而是因為不肯放下父母曾給過我們的傷害,然后一直讓傷口不去痊愈,于是對自己的指責成為一種自動的程序,會不時蹦出來,自動運行,自我傷害。

如果我們真的將愛和恨看成一個硬幣的兩個面,也許會發現,有時我們會以恨的方式,或者一痛苦的方式保持一種和父母的聯結。比如如果父母是不幸福的,那么兒女的幸福有時在某些過分“愛”他們的孩子眼里似乎是一種“不孝”,也許他們在以讓自己過的很不愉快的方式表達一種和父母的一致,或者“愛的忠誠”。

用一句不地道的話講,父母長久以來一直為這一家的孩子們活,而這些孩子也一直努力地為父母而活,以至于看上去好像“我好恨”上了大學,但如果沒有來自父母的信息,她就無法找到幸福。她雖然已經二十多歲,可是卻缺乏這個年齡階的冒險沖動,她的所有關注點還只是在父母和她的原生家庭身上。

也許當她的父母辭去了自我犧牲的職務,也免去她來調和家庭矛盾這么一個工作以后,“我好恨”才能開始面對一個開始,那就是她什么時候可以為自己活著、或者說,除去為父母的開心活著以外,她還有什么屬于自己的人生?

“我好恨”不得不去面對這個世界,開始組建屬于自己的世界了,而不是再將所有的幸福繼續維系在父母身上,畢竟她已經不是小孩子了。雖然我們今天的所作所為有時真的會被這樣內心的孩子影響,但現在我們真的已經是成人了,我們可以擁有我們的生活,這是一種解放雖然這解放來得遲了一些,但畢竟還是來到了。

雖然有些陌生,有些別扭,甚至恐懼,但畢竟,到我們組建自己世界的關鍵時期了。放下恨的最好方式,就是不再排斥過去那個因為小而顯得無能的自己,對我們內心的小孩多一些愛,愛到天荒地老,不死不休。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問題 在項目中接入了WKWebView,在調試網頁的過程中碰到一個問題:在點擊a標簽的時候,不會觸發webView...
    這Er閱讀 2,413評論 5 5
  • 突然春天就過去了 突然就沒有了聯系 突然就得到了突然就失去了 突然誰住進了你生命里了 突然你又弄丟誰了 仿佛任何的...
    孔玲123閱讀 134評論 0 0
  • BY陳銀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努力是奇跡和轉折的另一個名字,你的努力,決定著生活的樣子。你曾發誓...
    紫蘭chenyin閱讀 252評論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