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真的很重要

昨天讀到一篇文章,是和悟性相關的,通過層層推理,最終認為悟性和對知識的消化吸收能力有關,人們對知識的處理有三種形式:平面消化(通過思考提煉經驗和觀點),立體消化(和生活相結合),一體消化(持續沐浴),其中一體消化對知識吸收的影響是最大的,所謂一體消化,通俗來講就是環境決定論:你就是環境的產物,就比如說維也納的普通人,沒有經過對音樂的專業訓練,但有很多人能夠演奏音樂,即使不能演奏音樂,也能夠欣賞音樂,而我們大多數人都無法欣賞音樂,這就是環境的差異,再舉一個日常的例子:不同職位的人在職時間長了都會有很明顯的差異,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都不一樣,但在工作之前,大多數人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第一個習慣是:積極主動,和環境決定論不同的是它強調人有責任來調節自己的環境,這也是有道理的,人的行為都是由思維來決定的,當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通常會有刺激—回應的模式,比如糟糕的環境對你來說就是一種刺激,而回應就是你個人的選擇,你是選擇抱怨,還是主動尋求改變?其實這主要由你個人的價值觀決定

環境決定論和積極主動表面上看是相斥的,但還是可以相互結合的,前者的環境是被動的,后者的環境是主動的,不管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最關鍵的一點是環境影響了你

俞敏洪說:優秀是一種習慣,剛開始我想這種習慣一定很讓人痛苦,后來通過別人的解讀,再想想我遇到的人,我知道自己錯了,這種優秀是自然而然的,我們班有一個學霸,每天上課不管能不能聽懂,他一直都是眼睛盯著黑板,手上拿著筆,寫了一篇又一篇潦草的筆記,后來他和我說:剛開始只是想讓自己集中注意力,后來發現只要不記筆記就感覺渾身不舒服,不管能不能聽懂都會做筆記,李笑來也說過,別人都以為像他這么忙的人,根本沒有時間來寫作,更何況動不動就是幾千字的長文,但是沒辦法,為了讀者一定要寫,一定很痛苦吧?可是他自己表示樂在其中,一點也不感覺累,而且越寫越興奮

可這種“優秀”,當我們沒有經歷過,一定覺得特別苦逼,你想,對于一個不用英語的人來說,你突然讓他用英語,他會說:這是人做的事情嗎?其實我也是這樣的感覺,因為一直以來我們都是在學習英語,日常生活全都是中文,可確實也存在這么一類人:他們的日常生活都以英文為主,而且越用越爽,只不過對于我們這種從不用英語的人來說,這是一種多么痛苦的折磨啊!根本體會不到他們所謂的“輕松”

所以“優秀是一種習慣”的前期是刻意的,剛開始你會感覺渾身不舒服,但到了一定階段,你會不由自主地去做,就比如我現在每天早上吃飯之前都要喝一杯水,剛開始需要提醒自己,但現在刷牙洗臉之后,自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倒一杯水,完全像洗臉一樣自然,若是跳過這個步驟直接去吃早餐,內心就會很抗拒

這就是環境的力量,想來積極主動才是最高級的,最近剛剛開始“用英語”,這種感覺真的很痛苦,因為我詞匯量不大,動不動就會遇到生詞,一篇文章也要用上半個多小時,雖然僅僅是文章,這也算是一個小小的起步吧,且看我能不能熬過這段艱辛的旅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