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多年,我終于和你握手言和

國慶七天長假,在朋友圈各種山景海景攝影大賽的時候,我窩在湖南公婆家的沙發里,看完了一本書。

這本書讓我雖然身處鄉村,卻看到了星辰大海。它的名字叫做《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我一直覺得,人與人的相遇需要緣分,人和書同樣也是。說來也巧,最開始知道這本書,是我的一位客戶推薦,我們共同探討了書中的內容和她的一些困惑。后來我去上教練的課程,老師講到了一個心理療法,叫做Inner Child Therapy,這讓我想到了這本書。再到后來,我在和我的mentor coach的一次教練中,提到一件觸及舊傷的往事,哭的稀里嘩啦,于是就把探索與自我相處的方式作為接下來的行動方案,具體的計劃就是看這本書。

于是,在這本書的陪伴下,我和我內心的小孩共度了七天。我從遠遠的看著她,到走近她,蹲下來,仔細的看她的臉。我伸出雙手,輕輕的擁抱她,對她說,別害怕,有我在。

我心生憐憫,她喜極而泣。

這么多年,我們終于握手言和。

每個人的心里都住著一個小孩。不管你相不相信。

她脆弱,敏感,缺乏安全感,害怕很多東西。她怕被拒絕,被遺棄,被忽視,被傷害。她怕別人不喜歡她,不愛她。她怕自己不夠好,怕自己不能滿足別人的期望。她害怕面對一些人,害怕不知道自己是誰。她害怕空虛,害怕孤獨,害怕分離,害怕死亡。

就這樣,她住在我們的心里。平日里,我們帶著對生活虛無的期待和想象忙忙碌碌,根本意識不到她的存在。然而,她會在一些特定的場景下出現,比如,一場重要的考試,一個面對幾百人的演講,一次和心愛之人的約會,一個決定前途命運的面試。在這些場景下,她會說:

“不管我做什么,都會失敗。”

“我的口才這么差,還是不要去丟臉了。”

“我永遠不可能得到我想要的,因為我不值得。”

“如果他知道我是這樣的,就不會愛我了。”

“這里一點都不安全,快帶我去一個安全的地方!”

她是那么的害怕,怕的全身都顫抖起來了。而這時,我們是怎樣做的呢?我們要么忽略這些聲音,故作勇敢的給自己打氣:“相信你自己,你是可以戰勝一切的!”然后切斷那一絲和內心微弱的聯系,忽略這個渾身顫抖的小孩,繼續著我們的競爭、奮斗和忙碌。要么我們屈服于這些聲音,把自己縮成一團蜷在一個小角落里,用一層厚厚的殼把自己包裹的嚴嚴實實,悲傷而孤獨的呆在里面。

甚至,我們有時會怒不可遏,粗暴的把這個孩子拽出來,用鞭子把她抽的遍體鱗傷,邊抽邊說:“你還敢不敢再出來搗亂了?!”

我就做過這樣的事。但我當時并不知道,我狠狠鞭打的,其實就是我自己。

我取悅所有人,但唯獨對自己卻這樣殘忍。

為什么會有這樣一個小孩?

在小的時候,我們是柔軟的,接納的,開放的,對世界充滿信任的。我們嘗試著去發現自我,看看自己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然后,我們不斷的看到身邊的大人為我們舉起的鏡子。我們對自我的感受都來自這些鏡子的反射。如果鏡子反射的是積極的影像,讓我們覺得自己是被愛的,有價值的,有創造力的,被支持的,我們就會塑造一個強而有力的自我。初到這個世界所感受到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安定之錨。

但是,如果鏡子反射的是拒絕、批評、過高的期望,和我們永遠不可能達到的標準;如果鏡子告訴我們,你只有達到某個標準才是有價值的,才是值得被愛和贊賞的,我們的自我感就會殘缺不全。大人的評價可以在片刻之間摧毀一個敏感脆弱的小孩的自信心,而孩子是沒有辦法去忽略大人的聲音,聆聽內在的聲音的。就這樣,我們活在大人編好的劇本里,慢慢的忘了自己是誰,變成一個自己完全不認識的人。

而那個被忽略了的孩子,卻帶著這些幼年的傷痛,一直藏在我們的心里。她的心中充滿了生氣、害怕、急迫感,她非常的情緒化,總是要得到自己想要的,而且馬上就要。我們會無意識的去滿足她的需求,結果我們變得愛操縱、控制、苛求、報復、算計、耍詐、討好。因為在我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是這樣做的。這就是孩子的生存之道。

重新看見這個孩子,溫柔的對她,這就是療愈的開始。

我一直熱衷于練習正念,也學習了很多冥想方面的書籍和課程。但是讓我非常困惑的一點是,我越來越感覺到這種練習的效果通常只能持續很短的時間,過不了多久,我又會重新回到慢性焦慮的狀態,雖然生活看起來一切都好。

直到看了這本書,我才恍然大悟。

原來我一直在回避恐懼。原來我有這么多害怕的東西。

就和那個孩子一樣,我害怕失敗,害怕不被欣賞,害怕被否定,害怕孤獨。而最深沉的恐懼,是我害怕死亡。

當我閉上眼睛去感受這些恐懼的時候,我并沒有像我想象的那樣被卷入黑暗冰冷的湖底,相反,我感受到了疼痛但釋然的快感。那感覺就像是你忍著痛揭開了一塊傷疤,膿血流了出來,腐爛的傷口開始愈合。我看到了害怕改變、害怕挑戰、害怕親密的自己。我終于知道了所有焦慮的源頭,原來就是我不敢直面自己的恐懼。

當你真的去面對恐懼的時候,恐懼,真的只是恐懼本身而已。

那么,當我們終于鼓起勇氣面對恐懼之后,要怎樣做才能療愈?

書中給了三種方法:

1. 回到感覺

卸掉壓力,給內在小孩一個輕松的空間。不要催促自己,不要急于療愈,不要逼自己做個“快樂”的人。依著自己的步調給予自己足夠的空間,找到自己感受和表達情緒的方式,在溫和的對待下,我們的內在小孩才會現身。她需要感覺到沒有威脅、沒有壓力以及沒有期待,才會慢慢的出來,也許會非常的緩慢,但的確是真正的她自己。

觀照自己,感受恐懼、羞愧和驚嚇,聆聽和信任自己的身體,全然的了解和接受內在小孩的感覺和反應模式,不給于絲毫的壓力與評判,帶著溫柔的愛意像母親一樣去接受這個孩子。出于這樣的了解,我們可以回歸真正的平靜。

2. 用能量與冒險點燃生命力

冒險成為脆弱的人。感覺自己的無助、依賴、渴望以及被拒絕與被遺棄的恐懼,敞開自己的脆弱和缺點,學習分享,瓦解那堵緘默的墻。

冒險成為誠實的人。重新建立與人相處的基本方式,用誠實的方式去面對那些我們認為會抵制我、拒絕我或者對我生氣的人。說出你的真實想法,坦誠的面對你的父母、愛人和朋友。

冒險成為有活力的人。發現在自己的獨特,并溫柔而有愛心的把它活出來。勇敢的追求你熱愛的事業,愛你想要愛的人,生機盎然的活在每一個當下。

3. 靜心

當感到不舒服、痛苦或焦慮時,不要急于逃離,觀照、感受和允許這些感受的發生。和情緒保持距離,就像是一個旁觀者在看湍急的河流一樣,給予自己更多的空間去感覺,去接納內在的恐慌、不舒服和悲傷。了解和接受這個內在的小孩,和她的恐懼和驚慌一起待在當下,給她許下一個溫柔的承諾:我接受你,我愛你,我會和你在一起。給她耐心與信任,共同等待療愈的發生。

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們共同看到內心的孩子,和那個最真實的自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松格瑪尼城是一座始建于格薩爾王時期的富有傳奇色彩傳說的瑪尼城,在這里你會感到震撼·整座城堡高約10米,長寬有百米見...
    慈悅1129閱讀 1,380評論 0 0
  • 在這世上,到處都是荊棘坎坷,做事不碰壁的那都是有勢力有背景的......而像我們這種平平凡凡的普通人,只能在那...
    關歆sama閱讀 120評論 0 0
  • 在一個喜劇節目中,我記得聽過這樣一句話說“如果你問我怎么才能做好喜劇,一個字,干就完了!”雖然當時被當作包...
    我是狐貍一只閱讀 782評論 0 3
  • 兩個人如果有感覺了,就不在乎年齡大小,貧富之差。 真正的感情,是兩個人在一起時要有一種感覺,一種“親切感”,男人可...
    暖_遇見閱讀 883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