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是非中抓取信息的能力啊大年初二開始也不遲

這幾天在家都很開心,其樂融融的氣氛讓我在家里面走著走著就會“biu biu biu biu biu biu? biu”地節奏搖擺。今晚快要吃飯的時候在廚房,奶奶看著我,笑著說,“以后你年年都那么開心就好了”。我當下馬上重重地點頭,“嗯!”,然后繼續跟著自己的節奏大搖大擺。

今晚回想起來,有淚點啊里面。

你知道此刻的我是開心的。原來你是知道以前的我是不開心的。

可能以前不開心的我,也讓這些長輩們很苦惱吧,不知道怎么樣才能讓我多說話,怎么樣我才可以笑起來。

奶奶和我之間關系的變化挺大的。首先是自己改變了心態。放下以前一切的消極情緒。它們之所以存在是因為長輩們其實也沒有更高的能力去化解自己和別人之間的問題,而那時很小的我也沒有這種處理能力。沒有這種能力的后果就是接收的所有信息只能堆積起來,無法健康地消化掉,成就一個從前塞滿了抑郁的我。

他們沒有我那么幸運,在成長路上能意識到自己其實是可以修正自己的意識的,不被情緒和經驗第一時間帶著走后,后面還是一直跟著走。我會反省,會比較,會修正,從而得到更加客觀端正的信息。

你是怎樣接收/判斷信息的?

這段時間會想,大家什么時候才能學會,客觀地表達一件事情,不帶自己的情緒。好好說話,對很多人來說,大概是一件太難的事情。沒有自己的判斷能力,別人帶著情緒的說的話,自己收到的不是那句話的內容,而是被煽動起來的情緒。別人表達一件事的時候,往往很容易帶上自己和上一位表達者的情緒。

要是沒有元認知能力(元認知能力的實質是對認知的認知,是個體對自己的認知加工過程的自我覺察、自我反省、自我評價與自我調節——來自百度百科),很容易被這種情緒煽動,然后跟著情緒走。情緒是會積累的,還會有“復利”的功能。

當一個人很容易被煽動起來,他是沒有自己太多的判斷能力的。但是判斷得太快,又容易得到偏見。所以我們只能不斷培養我們的判斷能力,看一件事情學會從別人的表達中抓到盡量客觀的主謂賓,通過別人描述的形容詞和副詞了解講述者對這件事情的態度,從而得到這個講述者對事情看法的理解能力和帶的偏見程度。抓到本質的東西多么重要,又多么困難。

人從惰性開始變傻

一旦對一個人有意見,后面不管收到任何關于這個人的內容,大腦的搜索功能自動幫這個人貼上更多一類的標簽,堆積多了之后就能固化印象,人的判斷能力喪失得很快。再遇到這個人的事情,自動打包歸碼,再一次就下總結了。

而另外一方面,很多人會忽視一點:人是立體的,一個多面體很難用一面去判斷。你收到的甲同學的尖酸刻薄的一面,可能他只是對你尖酸刻薄而已。男同學們知道乙女是傻白甜,可能乙在女同學們面前就是個綠茶婊。

人工智能的崛起,在這一方面的作用,以我的偏見大概就是能夠替代作為人的主觀偏見程度偏高的存在,更多的是講述數據和實際情況。其實部分人對一件事情的關心程度,只在于事情的主謂賓,各種論調的評價不是太必要。我只是想要樹干的時候,樹枝和樹葉的存在就非常多余。

所以現在可以慢下來想想,當你聽到別人講一件事情,你大腦是怎么運行的?

有了這個判斷和分析能力,在下一次別人表達一件事的時候,你就能分清什么是重點。

想明白自己和長輩的區別,其實就沒有理由繼續怨恨了。你怎么能怪一個不會釣魚的人釣不到魚呢?

接收信息后你是怎么對外表達和對內消化的?

以前把太多事情帶著情緒的渲染,積壓在心里,然后它們越滾越大,我無法和外界溝通交流處理掉這些情緒,只能自己攻擊自己。稍微有一點關于里面人事物的牽涉,都容易觸發積壓的情緒,洶涌而來。而我又關心外在表達的失態,所以所有的攻擊都只能指向自己。

一天老師吃飯時跟我們討論當天那個二十歲但看起來像四十歲的男生,老師摸了這個男生的脈后很久說不出話來——這是要怎么樣的壓抑才會變成這個樣子啊!

他沒有能力處理這些情緒,所以只能自我毀滅。

香說沒有那么嚴重吧。

我說因為無法和外界溝通,只能自己不斷攻擊自己,總要有一個處理方式

老師看著我眼睛說“嘉多對這句話最有體會了。” 我沒有辦法看著她的眼睛多一秒,哈哈說是啊然后扒啦一口飯低下頭。逃避高手畢竟不是浪得虛名。

你覺得存在的圍墻其實很有可能是虛構的

中學時,當聽到一個同屆的同學意外去世的時候,我非常平靜。當時的弟弟跟我說了一句到現在都印象深刻的話:“你好冷血”。他無法察覺到我表情之下的波濤洶涌不斷撞擊著心臟,鼻子酸了又酸,用大家都知道的老鼻炎來閃躲別人的注意然后偷偷擦眼淚。這一切太嫻熟,又無人能看懂。

誰讓從小的家教就是“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在外面哭太難看”,而我從小就是一個特別愛面子的孩子。上醫院打針的現場我從來就是那個被旁邊家長指著說“你看那個小朋友多勇敢”的那個小朋友。

其實我是痛的,我是怕的,只不過是眷戀那個被夸獎被高舉的形象。

所以那么多年我背著這些沉重而無用的面子白走了很多路。導致長大后的我,很難流淚。

而這些從小被灌輸的東西,其實是可以改變的。任何模式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你以前覺得必須存在的東西其實很大程度上只是自己認為而已。

敏銳意識,勇敢接受,堅韌改變是一切解決一切問題的方法論

當初老師跟我說“不會哭的人,也不會笑的。”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存在,我開始慢慢放開心去感受。

以前的我是蜷縮起來的。無法舒展的。不知道什么是柔軟。帶著一層又一層的殼去感受世界,感受身邊的一切,然后很多扭曲的反射面回饋到自己,看到的這個世界也是扭曲的。當意識到問題所在的那一刻時,所有以前虛構起來的幻象,或者說圍墻,都能夠瞬間溶解掉。或許后面它們還會反復地卷土重來,但是自己已經有辨識和處理掉能力了,所以能夠一次次虛化它們,直到它們完全沒有結構可以重建。

這一年的變化,發現自己開始能夠柔軟的時候,好像整個世界都能為我凹陷

本命年來了,希望自己能在新的一年里有能力拆掉更多的殼去感受一切。

意識到自己也有殼的小伙伴們,雞年一起努力,相互指正支持成長哦~你我同行。

祝大家雞年大吉!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