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的人手機不離身,稍有空閑就拿起手機瀏覽信息,信息獲取了不少,但真正要解決問題,腦子里一片空白,別人怎么說就怎么做,喪失個人想法,缺少主心骨。什么是主心骨,它必須能撐得起一個人,一棟樓,一個系統(tǒng)。我以為這類似于第一原理,只有第一原理才能成為整個系統(tǒng)的基石。
什么是第一原理?
亞里士多德提出,在每一系統(tǒng)的探索中,存在第一原理,是一個最基本的命題或假設,不能被省略或刪除,也不能被違反。從這段話中,我們大概可以想象,這第一原理相當于數(shù)學里面的公理,其他的定理都可以通過公理推導出來。也相當于價格體系的供需關系,通過對供需關系的變化分析就可以預測價格的變化。
也就是說,第一原理就是我們不需要任何參數(shù),只需要一些基本的公式常量,就可以演繹推算得到體系基態(tài)的基本性質(zhì)的原理。
為什么我們就找不到這個第一原理?
因為過去和周邊對我們的眼界和思維產(chǎn)生了錨定限制。一直以來,我們都以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為榮,對于浩如煙海的經(jīng)典書籍,我們只問應用而不問來源和過程。能夠應用取得成效,就會形成路徑依賴,接下來只要沿著這條路不斷往前就行。正如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面對生活事業(yè)難題,我們的第一解決方法大都是詢問他人的經(jīng)驗,借鑒他人的方案,然后自己在這個模板的基礎上稍加改動。然而矛的不斷改進也改變不了矛的本性,它始終是矛而不是槍。正如資本主義不斷改良,也不會改成社會主義。所以與其在舊系統(tǒng)上不斷打補丁,不如直接另起爐灶,創(chuàng)造一個新系統(tǒng),走一條新路。
還記得《皇帝的新裝》的故事嗎?在所有人都在夸耀皇帝的新裝時,只有一個孩子指出了皇帝沒穿衣服的事實。大人內(nèi)心的想法都太復雜,經(jīng)驗多也成了一種限制。倒不如一個孩子簡單純粹,直指本質(zhì)。面對難題,我們也該學會放棄套路,追求初心。回到最初的目標,以目地為導向,往往有意料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