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 導入學習
師:據說歐陽修寫完《醉翁亭記》一時被人傳頌。歷史上,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成文之后,先后三次刻石,一舉確立了江湖地位。形成了轟動效應,引發諸多名家效仿,推動了宋代散文的發展創作。尤其是促進了滁州地域文化的傳播。據滁州地方志記載,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成文之后,“遠近爭傳”。當地商人都帶了摹本,行走天下,每到關卡征稅就取出相贈,以此偷稅漏稅,這一招居然百試不爽。從這些野史的記載中就可以得知:歐陽修文章風行天下,受歡迎的程度如何了。這篇文章到底好在哪里呢,今天我們就來探究這個秘密。
第二部分? ? 讓虛詞登堂入室? ? 看詞
師:我們已經積累過本文的詞語了,我們再齊讀課文。
師:請你說說,讀文章時,你有什么發現……
生:我發現文章中“者”“也”特別多。
1
【投影展示】
環滁皆山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師:是的 ,帶“也”字的,一共有21處之多,有什么用呢?
生:是 ,讀的時候就有些疑惑,為什么用這么多“也”字!
生:課后題有,說“也”字表示判斷或陳述。
師:你真是一個會學習的孩子,那我們就探究一下為什么用“也”有的還是“者……也”的句式。
1
【投影展示】
環滁皆山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師:我們讀讀,看看這些“也”字句有什么特點?
生:有說名字的,“瑯琊也”、“釀泉也”“醉翁亭也”“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謂也”這些句子的語氣是非常肯定的,表示判斷的。
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兩句是陳述句,語氣比較慢一些了,不是那么肯定。
師:語氣緩和一些了。
師:我們讀出肯定的語氣或緩和的語氣,感受其間的差異。
1
【投影展示】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師:感受出不同了嗎?
生:這兩句語氣比較緩和,感情比較明顯。
師:我們去掉“也’后再讀。
【投影展示】
【投影展示】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
生:感覺比較生硬,比較楞。
生:沒什么感情。
師:你從這兩句中讀出了怎樣的情感?
生:作者欣賞山水,很喜歡山水,把這種喜歡寄托在酒上。
師:我們看屏幕,你還發現了什么樣的句子?
1
【投影展示】
環滁皆山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生:用了設問句?!白魍ふ哒l?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p>
師:文章中還有這樣的句子嗎?
生:有,“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p>
師:我們齊讀,感受一下這兩組句式的表達效果。
生:改后有點呆板。
師:設問句穿插其中,使文章更加活潑生動了。
生:有陳述,有判斷,有設問,句式變化多端。
師:我們再看屏幕上的句子。
師:從形式上看,錯落有致;從情感表達上看,表達作者的情感。
師:你讀出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生:歐陽修很自負,覺得他很厲害,只有他能寫出這文章。
生:有點自負。
生:他很自豪,因為百姓生活和樂。
師:這21個“也”字作用真不小啊,讓讀者覺得神采飛揚、搖曳生姿。
1
【投影展示】
“也”字作用:
表示判斷,肯定語氣,把實際景物、事物一層層描繪出來了。
表示陳述,舒緩語氣,把作者的情感舒緩自在地表達出來了。
師:我們齊讀,把感情送進去。
1【投影展示】
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第三部分? ? 駢散句參差錯落? ? 看句
1
【投影展示】
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
前者呼,后者應,
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射者中,弈者勝,
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師:我們看這些句子有什么特點?
生:兩兩相對而出。
生:有點象對偶。
師:這叫“駢句”,什么是“駢”,兩馬并駕為“駢”,駢句是同時并排出現的。駢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駢句在結構和字數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駢句是詩句的一種,與散句相對,散句則是相對于駢句而言,也可以說,駢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你能讀出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生:和百姓在一起很快樂。
生:愜意。
生:安閑。
生:自由自在。
師:這里駢散結合,變化多端,搖曳生姿。作者的情感就在這變化中酣暢淋漓地表現出來了。用對偶句描摹,用散句敘事,暨整齊華美,又錯落有致,增強了抒情的主體性和文學色彩,形成了文章的獨特風格,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四部分? ? 段與段整齊交替? ? 看段
師:文章2、3、4段的開頭“若夫”“至于”“已而”是不是可以去掉?
生:“若夫”是像那,有點假設的意思。
師:“至于”,表示進一步深入,寫完景色,第3段寫人的活動。
生:“已而”是不久的意思,時間很短暫,說明游人覺得時間過得太快,游人將要回去了。
師:表示時間的推移,暗示場景轉換。
生:寫景。
生:寫人。
生:寫樂。
師:這三段寫景—寫人—寫樂,脈絡清晰,層次分明。這三段能調換順序嗎?
生:不能。
師: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間的變幻的手法,移步換景,由遠及近,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山水特寫。
生:第二段抓住朝暮及四季特點,描繪了對比鮮明的晦明變化圖及四季風光圖。
師:第二段利用時間推移,整篇文章是按照“空間順序—時間順序—事件順序—敘議結合順序”寫的。
師:我們通過“者……也”的句式,駢散句的誦讀,首句的連詞的探究再次體會到了太守的愉悅、悠閑心情。我們能不能具體地梳理一下文章的脈絡呢,請每段中都帶“亭”字。
生:亭外山水風光——亭中朝暮四時之景——亭下官民同樂——宴后太守離亭。
生:亭外山水風光---亭中朝暮四時之景---亭中太守宴飲之樂---宴后與滁人離亭。
師:有概括簡練的嗎?
師:比如第一段:“點出亭?!?/p>
生:點出亭——亭外景——亭中宴——離亭歸
師:每段中都帶“醉翁”與 “樂”字。
生:醉翁喜山水之樂----醉翁賞美景之樂---醉翁樂與民同樂---醉翁知醉翁之樂。
生:醉翁游亭之樂---醉翁賞景之樂---醉翁宴酣之樂---醉翁離宴歸之樂。
生:醉翁觀亭之樂---醉翁賞山水之樂----醉翁與賓暢飲之樂----醉翁離宴之樂。
生:醉翁喜山水之樂—醉翁愛賞景之樂—醉翁樂與民同樂—醉翁自知醉翁之樂
生:醉山水樂美景-----醉游宴樂百姓----醉百姓樂樂和順---醉自知樂理想。
師:醉翁歐陽修樂得實質是“與民同樂”。
第五部分? ? 俯瞰全篇意趣多? ? 看篇
下面我們研究每一段落的內部層次。把它們梳理出來,我們的背誦就會更有依據。我先給大家做個示范:
師:第一段寫:山—泉—亭—作— 名—太守
師:你們分別介紹第二、三、四段。
生:朝—暮—春—夏—秋—冬
生: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生:太守歸—游人去—禽鳥樂,從人樂,太守樂
1
【投影展示】
一、山—泉—亭—作— 名—太守
二、朝—暮—春—夏—秋—冬
三、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四、太守歸—游人去—禽鳥樂,從人樂,太守樂
師:我們齊誦《醉翁亭記》,感受醉翁那酣暢淋漓的快樂!
師: 我們感受到了醉翁如此地快樂,至此,如果讓你向歐陽修問一個問題,你會問什么?
生: 太守,您都被貶謫了,為什么還那么快樂?
生:您真的感到快樂嗎?那您為什還醉了呢?
師:這樂真的是樂亦無窮,無憂無慮的嗎?
生: 其實歐陽修不是真正地快樂,他內心還是有一些憂愁的,要不他為什么喝醉了呢!
生: 對,文中說“飲少輒醉”,說明他內心還是很愁的。
師: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其實他有政治理想不能施展的苦悶。是樂中含悲呀。因為他當時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內心世界很復雜,只好借酒澆愁。所以,他樂中也含悲。
1
【投影展示】
《醉翁亭記》作于宋仁宗慶歷六年(公元1046年),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歐陽修是從慶歷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
? 被貶前曾任太常丞知諫院、右正言知制誥、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等職。
? 被貶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韓琦、范仲淹等人參與推行新政。韓范諸人早在慶歷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經被先后貶官,到這年的八月,歐陽修又被加了一個外甥女張氏犯罪,事情與之有牽連的罪名,落去朝職,貶放滁州。
? 歐陽修在滁州實行寬簡政治,發展生產,使當地人過上了一種和平安定的生活,年豐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這是使歐陽修感到無比快慰的。但是當時整個的北宋王朝卻是政治昏暗,奸邪當道,一些有志改革圖強的人紛紛受到打擊,眼睜睜地看著國家的積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長,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憂慮和痛苦。這是他寫作《醉翁亭記》時的心情,悲傷又有一份歡喜。這兩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現在他的作品里的。
師:中國古代文人很多在經歷了貶謫之后都留下了很多詩文,除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你還知道其他的例子嗎?透過這些詩文,你能感受到他們在貶謫之后怎樣的心路歷程?
生:劉禹錫寫《陋室銘》時也是遭到貶謫的,但是他一直很樂觀積極向上。
師:因參加參加“永貞革新”失敗,被貶,他最著名的詩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生: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他寫下了《記承天寺夜游》,可以感受到他曠達的心胸。
師:漫步的悠閑,賞月的欣喜,貶謫的孤寂,人生的曠達。這一時期他還寫了《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
生:柳宗元參加“永貞革新”失敗,被貶永州寫下了《小石潭記》,他比較孤獨苦悶,也比較凄涼,一直悶悶不樂。
師:古代的一些文人懷揣著兼濟天下的夢想在宦海中沉浮,他們很多都經歷了貶謫之痛,他們淪落為浪跡江湖的遷客,但是他們不愿屈從于命運的安排,他們仍然心系國家與百姓,在他們的作品中,我們能觸摸到他們的苦痛、郁悶與失落,但也能感受到他們靈魂的高潔 ,他們擯棄塵累,寄情山水,在自然中恢復內心的淡泊與寧靜,但更多時候,他們依舊懷著強烈的責任心與使命感關愛國家與蒼生,勇敢追求自我人生價值的實現 。研讀這些作品,我們一定可以找到光芒,照亮自己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