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從孤殘兒的全世界路過

|澤小哲

|孤殘兒童書畫及手工作品


你還記得小時候媽媽溫暖的懷抱,爸爸甜蜜的寵愛嗎?大多數人都有這樣一段被捧在掌心的童年時光吧。

可是有一群孩子,他們自出生便走上了崎嶇、晦暗的人生路……沒有父母的寵溺,沒有完整的家庭,沒有健康的身體……

幸好,這其中有一部分是“幸運”的,他們找到了“家”和“媽媽”,那就是福利機構以及里頭的工作人員。

當我從一群孤殘兒童的全世界路過,我似乎也看見了他們的美麗和勇敢,陽光與藍天,希望及夢想……


01.

周末,單位組織去了一家福利院。我第一次見到那么多孤殘兒童,第一次走進了他們單純美好的世界。

這家福利院在城南郊外一處偏僻的山腳下,我們顛簸了個把小時才到。接待我們的是一位單瘦單瘦的女院長,她與我們合影完后便趕往另一家福利機構開會去了。

我從院長的眼神和微笑里,能看出她的疲憊,她的善良,以及由心散發的溫厚之感。

聽同事說,她確實是一個“好媽媽”。每到周末她便會帶一個孩子回市中心的家里住,讓他過上正常的家庭生活,融入普通人的世界當中。

她說:這里的每個孩子都是一位折翼的天使,他們或許智障,或許殘疾,或許自閉,但他們一樣也擁有正常人的情感和被關愛的渴望,我把他們領回家,只是希望帶他們慢慢地回歸正常,哪怕一點點的進步,都是很大的欣慰了。

我感動于她的平淡話語,也震撼于她的無私舉動。像她一樣的工作人員,散布在院里的每個角落。

那個做接訪工作的女大學生自畢業就在這里扎根,一守就是五六年,她覺得自己已經離不開這幫孩子了。

那個做護工的阿姨自福利院成立就在這伺候孩子和老人,算起來快三十年了,她覺得平凡的人生在這綻放了不平凡的光彩。

尤其是那位做修理工作的老大爺,二十多年前他也是作為智障人士進入福利院,經過有效的康復性治療,慢慢的學會了一門技能,成為院里技術精湛的修理工。不僅如此,他還在這里結婚生子,如今兒子已經成為一名人民警察。我想,他對于福利院的感情將深于任何人,是這里給了他第二次人生,也給了他全世界。

我多么希望,眼下這些天真的孩子,他們有一天也能像修理工大爺那般,走向正常,親手觸摸到自己幸福的模樣,回歸他們本該應有的人生。


02.

而實際上,在這里,幸福就是一個艱難的發音,亦或是一聲踉蹌的步調。

來到他們的活動室,兩個生活老師在耐心帶著孩子們玩耍,教他們說話,行走,以及一些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

迷茫的眼睛,似是分不清是非黑白;懵懂的意識,像是道不明喜怒哀樂;殘缺的身體,許是擔負著不為人知的苦澀與無奈。

我試圖與他們進行溝通。我知道他們一定能讀懂我們的善意。

他們之中,有人會喜出望外地用手勢跟我們打招呼,有人會拼盡全力地跟喊出一聲“Hello”,有人會興致盎然地拿出自己的玩具邀請我們跟他一塊玩……

一個坐在輪椅上的偏癱女孩,吸引了我的注意。她緩緩地把自己推到了門口。吃力地說:我想給大家唱首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她用沙啞而低緩的聲音唱出了這首“靜夜思”。雖然歌聲被孩子們的玩樂聲掩蓋了,但我們還是給了她熱烈的掌聲。

而我是貼近她聽完的,我能聽出她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注,期待有人為她喝彩。

經過短短幾句聊天,得知她11歲了,語言能力欠缺,但是表現欲很強烈,記得很多首歌。我問她在這里過得開心嗎,她不假思索地點頭,然后吞吞吐吐地告訴我,這里有很多好朋友,她每天都很快樂。

離開活動室時,我跟她握了個手,希望她能記得我這位朋友。她總是很友好很熱情地回應我的一舉一動。

誰說她沒有情感意識呢,誰說她沒有表達欲望呢,誰說她沒有夢想的渴求呢?

還有一個小男孩,他是唐氏綜合癥患者。10歲的年齡,身高和行為都像是三四歲的孩子。他看到護工就會往身上貼,于是她們總會給他來個“愛的抱抱”。

護工說,這里的每個孩子內心里都很缺乏安全感,哪怕給他一個簡單的擁抱,一個大大的微笑,一個鼓勵的眼神,他們都會滿足好久好久。

對于這群失能失智的孩子來說,工作人員就是他們的再生父母,來這里慰問的人們就是他們的遠房親戚,而福利院的一草一木、一屋一瓦、一水一山就是他們的全世界。

幸而,這樣一個世界,在他們眼里,和心中,都是美好的,安寧的,無憂的……


03.

這次福利院行程,由于是臨時性的,我也沒做什么準備。于是就順手把我平日臨摹的那盒彩鉛筆帶過去了。

當我來到他們的書畫室,簡直是驚呆了。他們的才華遠遠超乎我的想象。

一張張栩栩如生的水彩畫,一幅幅或飄逸或周正的書法作品,一串串看望者留下的祝福和心聲,掛滿了四面墻壁。

我不禁好奇地問工作人員:這些都是出自孩子們的手筆嗎,太厲害了。工作人員說:當然是啊,并且他們沒有參照物,都是根據自己的內心所想而作畫。

畫桌前,三個男孩正在旁若無人地畫著畫,他們的世界很安靜,他們的表情很忘我,他們的畫筆很堅定,以至于他們根本覺不出周遭的聲響和外界的干擾。

16歲的張喬文,是畫畫天賦最高的孩子。聽說平日他很“酷”,不怎么理人的,但是我們去趕上了他心情好,他大方地把自己的一本厚厚的畫冊拿出來與大家分享。

漂亮的小房子,俏皮的樹先生,奇怪的小動物,創意的電源插頭……這些生活中并不為人所注意的元素,都在他的畫筆下顯得生動,形象,可愛,像是把人們帶入了他掌管的那個多彩世界,令人神往著。

我湊近張喬文的耳邊,對他說:小朋友,你畫得真的很棒哦,繼續加油哦,我回去還想照著你的畫臨摹呢,嘿嘿!他似乎有點兒害羞,嘴角露出淺淺的微笑,然后努力說出兩個字:謝謝。

那句模糊的“謝謝”,足以說明,他讀得懂人心,也聽得懂美言,只是,他沒有能力表達而已,只是,他的世界很單純而已。

在一旁的老師說:跟這些孩子在一起時間久了,覺得自己好像越來越年輕了,思想簡單了人也單純了。

有時候,陪伴孩子,是一種責任,亦是一種成長。


04.

在這里,孩子們能說話,寫字,畫畫,做手工,其實都是經歷了千百次的康復訓練才達到的效果。音樂治療,運動治療,言語訓練,感統訓練,都是他們每天的必修課。

對于康復老師而言,并不求這些孩子以后能夠有什么大出息,能教會他們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就已經很不錯了;情況好一點能培養一門技能擁有獨立生活的本領,那便是他們最大的追求了。

事實上是,大部分孩子都做到了,在他們稍大一點的時候。

看看他們的手工作品展示柜,一顆顆水晶串起五彩斑斕,這些小玩意拿出去賣的錢,還能作為他們的勞動報酬呢。

看看他們的十字繡長廊,一針針彩線繪出美好愿景,常人用一個月能完成的作品他們要用15個月。

看看他們的幸福農場,一顆顆果樹結出累累碩果,他們汗流浹背還樂此不疲。

看看他們的絢麗舞臺,一個個音符閃耀出生命的律動,他們暗淡的靈魂再煥光彩。

或許,此時,幸福之于他們,就是眼前的風景,就是靈巧的雙手,就是重新飛翔的翅膀。

連這樣一群特殊的孩子都能揮灑出自己的光熱,為自己的生命著上不一樣的顏色,我們為什么還要抱怨人生的不公平和世界的不完美?

在他們身上,我看得到殘缺的美麗,也聽得見夢想的吶喊。如果可以,我們也當為他們做點什么。一聲問候,一次交流,一句鼓勁,那都是他們美麗下去的希望。

忙碌的人們,停下追趕的腳步吧。若得閑,若有心,也走到他們的世界去看看吧。

對我們來說,那個院子只是一個社會縮影,對他們來說,那個院子就是他們的全世界,甚至是他們的一輩子。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