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直肌
1、對于腹直肌,我們需要從三個獨立的部分進行評估:即肌肉本身的張力、肌肉前后筋膜的張力。
2、腹直肌分離與腹直肌沒有直接關系,而是和腹橫肌和腹橫肌肌膜有關(強化和激活腹橫肌)。腹直肌分離的修復處理:把手放在肚臍的兩側,向中間擠壓,300次起。
3、腹直肌分離的檢測點:肚臍,肚臍以上5cm的地方,肚臍以下5cm的地方。
4、仰臥起坐、平板支持,在腹直肌分離的患者中不宜進行。
5、放松腹直肌及其淺層筋膜:仰臥位,屈膝,雙腳放平;操作者面向患者頭側,將彎曲的手指放于患者腹直肌下部,向肋骨方向向上推移肌肉,每到腱劃部分時,就重新開始,必要時重復上述動作,直到腹直肌淺層筋膜放松至第5肋高度。
呼吸節律的訓練:吸氣長度和呼氣長度近乎等長。
6、對腹直肌深層的筋膜進行治療時,操作者更要深入和有效。首先需要了解其短縮的原因。如果腰椎過伸造成脊柱前凸或骨盆呈前傾狀,腰就會將腹腔內容物向前推向限制性腹直肌(下腹部突出)。這種情況下,需要放松腰部的后表線以使腹腔有更多空間讓臟器回位。
7、飲食過量或鼓脹也會使腹腔內容物的體積增加導致下腹部凸起。皮下或筋膜下網膜的脂肪堆積過多也會導致下腹部凸起。
8、任何情況下,即使腹部向前凸出時肌張力看似偏低,其實腹直肌后面深層筋膜的張力也可能很高、很緊,從而影響呼吸或牽拉背部。
配合深呼吸運動,在腹直肌附著點、腹部筋膜與胸部筋膜融合處實施松動術,松解黏連,通常會有不錯的效果。
9、總的來講,考量下腹部突出的四個問題點:腰椎是否前凸,是否過量飲食,是否腹橫筋膜過緊,是否下腹部無力。有可能是并不是單方面的問題所致。
腹直肌的激痛點
1、中背部左右都痛——檢測腹直肌;單側非常疼痛時可能是背闊肌的問題。劍突(軟骨)的位置疼痛、燒心、消化不良——先排除器質性疾病,然后考慮腹直肌的問題
2、腹直肌外側緣(馬甲線),平肚臍位置疼痛,出現腹部痙攣、絞痛,一壓特別痛,先吸氣再呼氣時摒氣,再探查腹直肌的問題。
3、腹直肌肚臍到恥骨聯合中間的位置,很多人都非常痛,這個位置處理還可以緩解痛經。痛經時可以用熱水袋熱敷這個位置。
4、麥克伯尼點(髂前上棘和肚臍連線的中點),是腹直肌常見的激痛點,常見右側。與麥氏點(更靠外些)(闌尾炎)疼痛點有些類似,但是不一樣。按壓時很痛,往往是由于疲勞、焦慮、或者月經前期。
5、反常呼吸狀態——腹直肌的疼痛。腹直肌、膈肌反常性抑制。
6、腹直肌出現激痛點時有可能導致腹直肌拉長并非縮短。
胸部
胸骨肌是一塊多變的,不規則的淺層肌,它通常以筋膜的形式存在而非肌肉形式。
最近我們發現了筋膜中有縱向纖維位于胸大肌肌外膜深厚的邊緣,的確向下與腹直肌附著點相連,向上至頸前筋膜下部和胸鎖乳突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