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個朋友說,好久沒看見你更文了,好想看你寫的東西。
一
那一刻,真被暖到,有人愿意看我的文章,這就是我堅持寫作的意義吧。也許朋友的意義就在此,一句話,一個表情,就能讓我們找到堅持的力量。
我們每天花大量的時間刷朋友圈,喜歡看一些公號寫的文章,經常會看到好幾個朋友轉發同一篇文章。其實,讀幾篇雞湯文的時間,可以用來寫一篇文章了,用文字記錄自己的生活,不是更有意義嗎?
二
我發現,看公號會上癮。比如新世相,洞見,朱門大叔。他們太會抓住客戶心里,往往關注者都是年輕男女,推文經常是關于女性,婚姻,獨立,工作的話題。每個人都不能逃避這些問題吧?所以我們越看越上癮,會往自己身上貼標簽,把自己套進文章,希望從文字中找到一絲絲慰藉……
但是,公號簡短卻又想要向觀眾灌輸某種觀念的文章,其實并不利于我們獨立思考。碎片化,我們經常會迷失,往往斷章取義,對這些觀點深信不疑。其實,這僅僅是某些人的主觀意識,他們的觀點不一定是最好最有效的,而且每個人生活背景不盡相同,更加不能盲目對號入座了。
三
我們要建立系統思維。要多讀書,一本好書,不僅能幫你系統了解某些東西,更能形成自己的價值體系,獨立思考。
比如,最近我在學習創意策劃,這對我來說很難啊,隔行如隔山,從何下手?我首先想到的是百度,知乎……雖然能從上面或許一些訊息,但都是碎片化的知識,人云亦云,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于是,我只能自己去找書籍,好在百度也給了一些建議,我開始讀.一個廣告人的自白,創意文案與營銷策劃……一本完整的書,能讓我了解到文案的起源,作用,意義,創意廣告的培養等等。我可以從中得到我想要學習,并且能夠用在工作中的知識,起碼,對于百度人云亦云的觀點,我有自己的判斷標準了。
四
不僅是工作,生活也如此。
看多了比如,這三種男人不能嫁,幸福的婚姻都是這樣的,女人30不嫁怎么了……等等這樣的雞湯文,我不批判他們的觀點如何,只是想要告訴大家,每個人的經歷背景不盡相同,我們不能盲目地跟從他們的觀念,要思考,要判斷!有時候,考研和工作,也會拿來做比較,然后會告訴別人工作以后怎樣怎樣,讀研又如何如何,其實,它們是沒有可比性的,都只是生活的一種形態,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選擇你喜歡的生活形態,僅僅如此。
所以,每天看雞湯文,不如每天開始讀一本完整的書?或許,試著寫寫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