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讀完了《如何閱讀一本書》。書中的一段話恍若醍醐灌頂:“一本好書能教你了解這個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讀得更好,還更懂得生命。你變得更有智慧,而不是更有知識——像只提供訊息的書所形成的那樣。你會成為一位智者,對人類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體認?!?/i>
如果說《如何閱讀一本書》最大的價值在于教會讀者如何閱讀一本有價值的書,上面的這段話堪稱畫龍點睛之筆。你即使學會了“如何閱讀一本書”,也要先明白什么樣的書值得閱讀,否則也是在浪費生命。
那么如果一本書認真讀完,智慧卻無增長,那這本書多數情況下不是一本好書;同樣,即使是公認的一本好書如果沒有認真閱讀,讀者也不可能借此增長智慧。顯然,《如何閱讀一本書》是一本好書,讀者能從中學會“如何閱讀一本書”原本就是增長了智慧。
由此,聯想每天的微信朋友圈耗費了許許多多人的時間,但是那些瀏覽之后,再思考,耗費寶貴的時間瀏覽的這些東西,有多少啟迪了智慧的增長。微信的推廣口號是“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現在看來,微信的這個目標基本實現了。微信已然成為主要的消磨時間的陣地。但是,從論壇,到微博,到微信,只是讓人們的信息越來越碎片化,越來越擠壓人們的思考時間,越來越讓人混混噩噩的生活。
不可否認,微信上也有一些有用的東西,但是,與每天花費的時間的相比,看到有用的東西的比率還是占比太小,如何能大浪淘沙,從大量無價值的信息里過濾出對自己有價值的信息是一門技術活。
再聯想到,中國的教育制度廣泛遭人批評的弊端之一,就是只重視考試,造就了大量高分低能的人。如果從增長智慧這個角度看,考試制度的缺點可能就在于,它沒有以增長學生的智慧為目標,只是以增長學生的知識為目標。比如,很多文章中都曾經提到過,美國的小學生,布置的作業都可能是中國的研究生都完成不了的。比如一個去美國訪學的學者,孩子跟著一起去美國讀書,結果孩子布置的作業,他都不知道該怎么準確回答,但是孩子按照老師的要求,查字典,查閱圖書,最后洋洋灑灑寫了一篇長長的類似研究報告的作業,讓他驚嘆不已。對比中國孩子,所有的作業,都是練習,就是對照書上的習題,寫出正確答案,這些作業,即使寫對了,也僅僅是增長了知識,卻沒有增長智慧。
當然,孩子從小到大,學習基本的知識是必須學的,但是,學習了知識以后,怎么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卻是中國的教育體系中缺失的一環。而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其實就是個體的智慧得以增長。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之后,就需要家長在這方面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學以致用的能力。真正地實現讓孩子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繼續向前進,青出于藍而勝于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