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大一收集的一抽屜書
我記得我在一個app平臺更新我的英文書閱讀進度并分享讀書筆記,結果還是會有人問我筆記講的什么,我說你自己看我的筆記,結果被回復“學霸不要欺負我”。我很汗顏地告訴她詞匯量3000左右肯定看得懂我筆記寫什么了,再說查查詞典分分鐘的事情還能學新詞匯。其實我做筆記已經提煉出了中心思想,還有很多的論證和分析只有看過了才能真正意義上學到什么。讀書就是要越過舒適區才能學到東西,都懂你看什么?什么都學不到我還不如花這個時間和別人討論一些有意義的話題呢。
現在的人過多接受了碎片信息,雖然確實能短時間學到很多東西,但是很多都是別人的成果,你學到的是被動的知識。打個不是很恰當的比方:書就好比一條魚,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把它紅燒、清蒸、油炸,甚至做成魚圓來食用吸收。但是那是別人的方式,它適合那個人,但未必適合你,也許你接觸了這條“魚”后發覺你自己更喜歡直接吃生魚片呢?雖然我覺得美國高檔餐廳去骨的魚肉好吃,但是我最愛的還是外婆做的整條魚啊!別人喂到你嘴里的魚肉雖然能幫你飽腹,但是這是別人做的,如果你要無時無刻都能吃魚,最好還是自己學學做魚吧。
看書這種事,別人可以給你建議,但是不能代替你略去那些讀書的過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