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讀了幾十年的書,方法可能都沒用對

看到題目,大家可能會有疑問,不就是看書嘛,看書還需要方法嗎?從頭讀到尾就好了。

其實讀書并沒有這么簡單

從小時候大家認字開始,就在讀書,但卻沒有一個系統的方法教我們如何讀書,在做閱讀理解題的時候,也是看完一篇文章,再回去找關鍵信息,其實這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

在美國教育界認為,指導年輕人閱讀,以最基本的閱讀概念來閱讀,其實是最重要的教育問題。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一本教學生教閱讀的書,本書的作者是<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指導,他認為讀書是有方法和技巧的,閱讀是需要訓練的。并在本書中提供了幾種非常實用的閱讀方法,使理解能力變強,完成自我提升。

首先在我們讀一本書的時候,要明確閱讀的目的

A:為了消遣而讀

有的時候我們是為了讀書而讀書,前一陣大家都說《解憂雜貨店》,東野圭吾,非常火,非常好看,你也跟著去看了,走馬觀花,讀過了,感慨了,又忘了,這樣和打游戲,看綜藝沒什么區別。

B:為了理解而讀

或許我們讀了大部分的書都會忘,但是在腦海里留下的部分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指導我們的行動,作者把讀書分為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第一層:基礎閱讀

初步的閱讀能力和技巧,拿到書開始看,了解大概意思,這個層次的學習基本在小學初中就已經完成,也應該是讀者都基本具備的層次。PS:原來我以前的讀書方法還在第一層,流淚

第二層:檢視閱讀

這一層才算是真正進人閱讀的層次。我們應該先開始選書,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書,假如看題目和簡介發現不感興趣,可以暫時不去選這樣的書。有時候我們在網上不分類型和種類,什么豆瓣TOP100的書,人生必看60本書打包下載等,毫不猶豫的就下載下來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可能就忘了自己下過這些東西,還有的看了兩三本對自己有用的,其他的靜靜的躺在硬盤里。

前幾天我在網上看了網友分享的四庫全書,怕錯過就下載了

將近7個g。下完了我才意識到,我會看嗎,這么多,另外一方面就是我對這個好像也不感興趣,就是覺得看名字很厲害的感覺,就毫不猶豫的下載了,現在已經刪除,太占空間。我們在選書的時候也是一樣,我們是讀書,不是屯書,看書是為了獲得資訊,解決問題,了解知識,所以檢視閱讀講了這樣的方法,可能大多數人也都知道。

其特點在于強調短時間。簡單地說,就是在短時間里了解這本書在說什么。

檢視閱讀共分為了兩種(閱讀技巧)

A: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5-10分鐘的略讀)

用最少的時間尋找這本書的主題或思想。大多數情況這本書是否值得閱讀。但你覺得只要看完,書中的資訊及觀點就起碼會對你有用處;其次,我們很需要這部分內容,但時間卻很有限,所以我們開始做 “略讀”。

目標:要發現這本書值不值得多花時間仔細閱讀。

(1)先看書名,是否是你尋找的

(2)序言部分,推薦理由及成書背景

(3)觀察目錄,仔細搜尋

(4)著重挑出目錄里感興趣的地方,先看這一部分,深入了解

花了幾分鐘時間,對這本書大致有了了解,就知道這本是否適合你。

B:粗淺的閱讀

目標:追求速度。默讀,逗留,倒退都會影響速度。

閱讀規則: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注意:以前我們可能遇到不懂的地方,一定要查資料,問老師,弄明白再說。可是在這本書中卻指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論述“如果沒確定就做這些事,只會妨礙我們的閱讀進度。”

粗淺閱讀指一氣呵成,不求甚解,不為不懂的地方停留,以獲得書的整體感,了解構架。也便于在后期分析閱讀時將精力集中在不懂處,粗讀之后同時結合前后文去理解。這招可用在艱深晦澀的書上,比如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過程中,可以標題為問題,我們要帶著問題讀。

及時做筆記:劃重點,寫感想,記疑問。做筆記能①保持清醒②.幫助思考③.幫助記憶。

做筆記的技巧

1.劃底線

2.在畫底線處的欄外再加畫一道線

3.在空白處做星號或其他符號

4.在空白處編號

5.在空白處記下其他的頁碼

6.將關鍵字或句子圈出來

7.在書頁的空白處做筆記

粗讀完之后,在進一步解決筆記中不懂的問題。

第三層:分析閱讀

這種方法開始就走向了縱向思考的階段,就是完整的閱讀,或是說這是讀者能做到的最好的閱讀方式。重點在于如何把一本書吃透。

先把書分類:歷史類,小說類,實用類等等…不同類型有不同的思考方式,更復雜的適合反復咀嚼反復理解,以增進理解能力為目標來進行閱讀。

書中給出了閱讀者需要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

①:整體來看這本書在說什么?你需要想辦法找到這本書的主題。

②:作者在細節上說了什么?你需要了解作者的觀點。

③: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④:這本書和你有什么關系?為你解決了什么問題,對你而言的好處

如果我們將這四個問題帶入到這本書里,就是這樣

主題:這本書列舉了讀書的層級,指導我們的讀書方法,讓我們正確的在書中思考。

觀點:拿到一本書,先要分類,再粗略的閱讀,然后進行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道理:很有道理,拿到一本書之后比較重要的就是要帶著問題去讀書,不要盲目,沒有目的。但是也不必要求所有的書都要這樣,有時候會浪費很多時間。

關系:讓我知道了原來讀書是這樣的,以前太浮于表面。轉變了我的讀書觀,指導我去更科學的讀書。以后我在讀書盡可能還要做以下幾點:

(1)復述一本書的主要:找出作者對自己觀點的論據,確定書中的問題哪些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還沒有。

(2)辯證的看書:讀每一本書要具有從中獲得有意義東西的態度。不要上來就覺得作者文筆差,

(3)和別人分享:下面是一張學習效率的圖標,我們發現通過閱讀學習只能吸收20%,而教給其他人能吸收90%,所以學習最好的方式是教給別人,你能教懂別人,自己還不會嗎?

提問:我打了這么多字,你猜這本書我理解了多少?

第四層:主題式閱讀

這也是最高層次的閱讀,在做主題閱讀時,閱讀者應該去讀同一主題的很多書,而不是一本書,在一個主題下分析閱讀這些書,比較它們的主要觀點,差異點。

(1)文化,歷史,工具類的書籍,確定好主題

方法:瀏覽所有你找出的與主題相關的感興趣的書,找出最相關的章節。

:你關心的主題才是最基本重點,而不是你閱讀的書。

(2)根據主題,自己先預想關鍵詞,寫下來,看看作者是否提及這些關鍵詞,在這時候就是要由你來首先發起閱讀目的,而不是跟著作者的邏輯走。

(3)提出自己想解決的問題,不管是解決溝通問題,還是廚藝問題,我們先列出一連串的問題,無論書中是否寫過這些問題,但是大多數的作者寫書的初衷都是針對自己的一些問題或者想解決的問題提供了他們的見解和回答。

(4)分清作者的中心觀點,將你的解答與作者的解答放在一起進行對比,來分析你們不同的解題思路。

(5)客觀分析這些討論。我們在主觀上來講會下意識的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要站在第三方角度看待

注:可以在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話出來,論證他的論點

最后我們來總結一下

1.這是一本教我們有效尋找,分析,管理信息的書。作者提出了四層閱讀法,分別是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但對我們最重要的是最后兩種。

2.想要提高閱讀理解能力,首先進行分析閱讀,把一本書吃透,在進行主題閱讀,假如我要學演講,我就看四五本演講類的書,從里面對比,發現方法,和其他作者對比,相同點,不同點。我可以在里面學到什么,加以訓練。

3.我們可能或多或少用過本書的理論,只是自己不知道。這是一本實用工具書,并不是很好讀,行文啰嗦,大家在閱讀之前做好心理準備。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