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下來,找到自己——間隔年有感

我的間隔年,來的急促而漫長。

沒有一場旅行,沒有難以忘懷的人或事,很平淡的,簡單的,過完了一整年。

不覺得遺憾。

這一年慢節奏的生活,空白的時光里,我想了很多,也改變了很多。


家,是我一直不愿提及,也很難解釋清楚的一個話題。

母親愛我,但兩段婚姻的不幸讓她將所有的希望賭在了我的身上。

兩位父親,不負責任的生父,年齡大了母親40歲的繼父,兩位各有的3個與我無血緣關系的子女,更是拉扯我進入一次次為時過早的痛苦。

父愛,我一直感受不到這個詞的力量。

3、4歲的記憶是父母的爭吵和拳腳相向,這么多年,依舊清晰的無法抹去。

6歲時,新生活的開始帶來的是數年寄人籬下和無數外人的異樣眼光及閑言碎語,母親迫切的望女成鳳由此開始。

青春期的我,活的很痛苦,執拗潑辣卻又脆弱敏感的一塌糊涂。

那時,別人對我最多的評價是,極端。

干了很多糊涂事,母親常說,那幾年強烈的叛逆期,毀了我。

青春期結束,愛走極端的性格扳回了正常,人生開始進入了忙碌卻迷茫的階段。

現在回想,似乎高三以來的記憶就是模糊的,沒有虛度,但又不知道在忙碌些什么。


高考失利,當年的我面臨兩個選擇,一是去不太好的學校念我想念的商科,一是去外地985大學念其他專業。

我說選前者,母親誓死反對。

有時候,真的是命。那年實行平行志愿,4所學校,一共填了24個志愿,結果就進了我隨手且僅填了一個的軟件工程。

母親很高興。

因為這個專業很好就業,且通常工資不低。

但偏偏,入學前我對它陌生,入學后更是不喜歡。

大學四年,我在逃避與努力中來回游走。


去美國念書,是高中起的夢想。

大學前兩年,專業以外大多在準備托福和GRE。

大三,繼父情況惡化,回歸現實,放棄留學,準備專業課,找實習。

大四,找工作,做畢設,畢業。


我是所有人眼中不錯的孩子,算不上頂級優秀,但至少不差,有想法,獨立堅強。

只是自己卻清楚的知道,我在瞎忙,我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讓母親有面子,為了在未來給自己和母親掙來一席之地。

我喜歡的是什么,我不知道。

而獨立堅強的背后,更是多年根深蒂固的自卑。


青春期時,特別的缺愛,對友情和愛情都有著極度不切實際的渴望。那時認為,這兩樣是浮木,可以救我離開壓抑的死海。

但,或許是攥的太緊,這兩樣,大多沒有太好的結果。

然后,就是慢慢的成長,學會了不在意,不痛。

最終,變得有些感情淡漠。

而多年家庭的不幸福與壓力,讓我極度渴望自由。一旦被一樣東西束縛,就仿若窒息。

不婚,丁克,這兩個想法從幾年前開始在我腦海扎根生長。

漸漸地,我開始更加勇敢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自此,愛折騰,成了新的標簽。


一年的工作,充實而勞累,發生的數件事情讓我想去追尋那年高考失利后錯失的夢想。

幸好,這些年,母親也在改變。

這一次,她給予了我最大的支持。

由此,間隔年開始了。


托福,GMAT,留學DIY,考駕照,讀書,開通公眾號,學習化妝,做手帳,碼字……

這一年,開始實現大大小小的夢想。

再也不像以前那樣,一味的向前跑。

偶爾會有心焦,覺得很多事情太晚才開始,覺得過去浪費了太多時間。

但靜呆兩天,這種情緒又會悄悄淡去。

畢竟,人生,還有那么長。

畢竟,人生,變化無常。

畢竟,人生,只有一次。

列了長長的遺愿清單。

若哪天突然離開,在這張清單上打鉤的越多,才越不覺得遺憾吧。

這是,這一年,最大的感悟。


即將赴港,開始研究生生活。

從計算機跨專業到金融,一年12門課,前路是更多的挑戰。

惟愿,不忘這一年的感悟。

不忘那份長長的遺愿清單…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