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談到關于安全性的問題,相信能給各位對于創業的選擇提供一定的幫助,這篇談到的是資產性的問題,何謂資產性?何謂收入的資產性?簡單說就是錢生錢,由你所有帶來的所得。比如利息收入,分紅收入,租金收入,投資收入等,可以簡單認為你的資產帶給你的一切形式的所得均為資產收入。
關于資產性收入
最初認識它是在大學某門期末考試的名詞解釋上,當時好像是要我們解釋資產性收入,我寫的是“為個人或集體組織所有的動產及不動產,包括但不限于現金、存款、房屋等帶來的收入”。當然這個解釋很顯然是因為沒好好復習得出的拙劣解釋。
資產性收入也稱財產性收入,指通過資本、技術和管理等要素參與社會生產和生活活動所產生的收入。即家庭擁有的動產(如銀行存款、有價證券)和不動產(如房屋、車輛、收藏品等)所獲得的收入。包括出讓財產使用權所獲得的利息、租金、專利收入;財產營運所獲得的紅利收入、財產增值收益等。
為什么要提到資產性收入,亦或是說為什么要有資產性收入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一個人要想獲得財務自由,我個人認為只有兩種可能:1、你有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為你工作賺錢,可以參照各大富豪的企業運作。2、你所擁有的個人資產會為你帶來源源不斷的錢,比如投資、房租、股息等。(收入得大于支出才行)
第一種方式普通人很難做到,因為要投入的精力、時間、金錢等等非常大,且非一日之所成。也并非你有一家企業就是有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請正確理解“完整的生態系統”這個概念。
商業生態系統:是指以組織和個人(商業世界中的有機體)的相互作用為基礎的經濟聯合體。是供應商、生產商、銷售商、市場中介、投資商、政府、消費者等以生產商品和提供服務為中心組成的群體。它們在一個商業生態系統中擔當著不同的功能,各司其職,但又形成互賴、互依、共生的生態系統。
一句話總結就是從商品生產到最終進入顧客手中,整個流程你都不用操心,環環相扣,互利共生。這樣你才會有財務和自由!不然只是單純有個公司你頂多是有錢但沒“閑”。
相比較而言第二種就顯得接地氣多了,難度也小得多,雖然賺不到很多錢(百萬計),但怎么也能達到個小康小資甚至輕奢的程度。最為典型的就是——買房(買門面),通過租金獲取源源不斷的收入。投資這類行為根據不同人的能力等有所差別所以不細說,總而言之就是錢生錢。
對于上班族而言一月一結的工資解決了30天的財務問題(收入高會多解決幾天),個體工商戶在正常運營的狀況下相當于高收入的上班族,但前期需要投入資金,往往都是從負債開始,且每月有固定的支出(租金,人工等),有一定品牌效應之后可以算是獲得了一份持續的收入,但還得時刻關注市場的變化緊跟市場,而且在經濟不景氣時除日化用品外,其余行業受到的沖擊都會相當大。
看到這其實大家都能明白獲得財務自由其實就是要有一份持續性的收入,且這份持續收入最好是資產性收入(獲取輕松),因為這是最穩定的收入來源,并且不需要你拼命工作才有所得,有錢有閑才是最高境界的財務自由。
向各位提一個小思考
“有兩位先生,A先生,每月工資是兩萬元,B先生每月工資一萬元,但有房租收入一萬元。那么請問各位兩位先生每月的兩萬元收入會有什么不同?”
.
.
.
.
.
.
A先生是每月賺兩萬,B先生是每月賺一萬,但永遠不缺一萬。
各位是否有看出區別?
不理解的朋友我加個前提,“如果A,B兩位先生都暫停一個月工作,那么會發生什么?”(還理解不了可以腦補為永遠停止工作)
這么一說相信各位就能理解賺錢和不缺錢的區別了,這也是勞務報酬和資產性收入的最大區別。
未來的風險難以預見,所以不管你想不想獲得財務自由,出于安全性考量都應該擁有一筆資產性收入,至少在不可預見的未來它能幫你減少損失。
談到資產性收入就不得不談到收入的區別,我喜歡引用“窮爸爸與富爸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使用的概念——暫時收入與持續收入。基本非資產性收入均為暫時收入,只有小部分資產收入為持續收入。這話有點繞,簡單區分是工作才有的收入是暫時收入,不工作(不怎么花精力)也有的收入是持續收入。
幾乎所有 [個人知識有限暫定是所有,歡迎補充] 的非資產性收入(如:工資、報酬、傭金等)是你工作時才有的暫時收入,但也非所有資產性收入都是持續性收入,比如證券投資、自營店鋪等雖然所得是資產收入,但還是“不勞不得”的暫時性收入。只有諸如房租、利息等不需要花費什么精力就能獲得的才為持續性收入。
不難看出一份持續收入(如果夠多)帶給我們的是安身立命的能力,對我而言獲得內心的平靜很重要的一點,也是我最看重的地方。沒有什么能比內心的平靜帶來的安全感更強烈穩定的了,它讓我們能無所畏懼,不懼付出,人無畏萬事可成。
下篇將談談創業路上往往被人忽略的一個問題——簡單性。一份事業的簡單與否關系到你成功的可能性,也關系到對想以此成功的人是否具有選擇性和要求。筆者認為最偉大的事情就是簡單地事情重復做,日本的匠人精神就是如此,精益求精堅持不懈的努力,換來的是絕無僅有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