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之前,當然首先要確認這一切都不過是我們所以為的而已。
你的身體、性格、思想里,一半是貓,一半是狗。
貓冷漠、孤傲、不與人親近;狗渴求與人的親密。你既想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又害怕它,為此你設立一道障礙,你常常覺得他/她跨越了那道障礙,這時你變成了貓,但同時你又渴望他人是狗。有時候你的外表是狗,內心是貓;但有時候相反。初識時你似乎拒人于千里之外,但你其實并沒有設置那么多的障礙,籬笆是開著的,你的內心像狗一樣迎接外面的世界;但有時候相反。
你不希望安分守己;你又在安分守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你都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又或者,你是刻意逃避,因為面對它你就得抉擇。而抉擇意味著未知,未知帶來恐懼。你看起來活得像狗一樣無憂無慮,笑起來好像薩摩耶那樣沒心沒肺;便將貓的那部分——你所以為的或者外人所以為的都只是以為的罷了——陰暗隱藏了起來。只因你渴望得到認同:這個人是親切的而非目中無人的。你害怕你的冷漠讓人看透,你找能說服自己的借口。但這些讓你看起來像狗的借口,是由你的那一半貓所編織的。你身體里貓的部分讓你成了狗。但你越刻意隱藏的,往往越是頑疾。當這部分頑疾被他人診斷出來之時,你也就越覺得痛,越難以接受。
你想過改變,想過一遍又一遍,你想,你沖動地決定去做,但睡一覺起來你再想一想,你后怕,你不做。然后你又開始想,你又沖動地決定去做……人生就像埃舍爾的版畫,你好像經過不同的路,卻都回到同樣的起點。那是你性格中最難磨滅的部分作祟。
現在,你在寫下這些文字,你在閱讀這些文字。狗還是狗,貓也還在那兒。你這時是狗,那時是貓。你就養一只貓,再養一只狗,看看自己,再看看自己。
一只是貓,一只是狗,你就看看自己。你別看手機,你看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