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看起來像一個騙子嗎?

我的女性朋友向我講訴這樣一件事。有一個上班早高峰,她在轉車的公交站焦急地盤算著時間。原計劃搭公交車到公司取名片,然后走到附近的希爾頓酒店參加一個商務會議。看看時間,離開會只有15分鐘了。她臨時放棄了轉公交車的計劃,打的士也不行,雖然路程不遠,但正好都是擁堵路段,還繞路。

此時她把目光聚焦在公交站附近的電動摩托車身上,這些“摩的”也瞅準了這個時段,熱情地招攬乘客。雖然八點鐘太陽已經很曬,為了趕時間,她決定當一回“摩的”乘客。

她走向第一個向她示意的大叔,講好價錢后,她開始掏錢。遺憾的是,她沒帶錢包。手袋里只有零星的四塊零錢,而這趟車的價格是六塊。

第一個她想到手機支付,畢竟這是一個出門不用帶錢包的時代。她問大叔,可以微信支付嗎?

這個一臉憨厚的中年大叔擺擺頭,不行,然后開走了。另一個摩的司機見狀,以為有生意了,趕緊招呼她過去。而這個中年大叔路過其身邊時,說:“她沒有現金,你那能手機支付嗎?”那司機眼中的光芒瞬間暗淡下去,不行。這就尷尬了!

此時,想跟摩的司機線上支付的希望落空。時間緊迫,她想,要不找行人借點錢吧,然后微信轉給別人,只需10元,就可解眼前之困。

說到這,她微頓了頓,問我:“我看起來像一個騙子嗎?”

那天,她著一條深綠色職業半裙,頭發高高挽起,化淡妝,拿一只黑色偏商務風的方形手袋,而她本人又是一個溫婉的小個子女生,怎么看都是一副白領畫像,如何跟騙子扯上關系?

可是,接下來她經歷了五次失敗。

在人流與車流中,她求助的第一個人,是從她面前走過的一位年輕女孩。對方帶著耳機,她從正面打了個招呼,馬上說:“你好,不好意思,我忘了帶錢包,能否借10元錢坐車,我用微信轉給你?”在她開始說話時,對方摘下耳機,停頓了腳步。等她說完,那女孩匆匆帶上耳機就走,連一句解釋也沒有。

第二位,對方笑笑,說自己也沒有“那么多錢”,說完徑直上了一輛摩的。

第三位,她手里拿著一個20的,一個100的。她很為難,說20的,自己坐車要用;我的女友馬上說給我100也行,我轉給你。可能這反而驚動了對方,剛剛燃起的希望之火又熄滅了。

第四位是離成功最近的一次。對方已經拿出錢,打開了微信,兩人探究著如何操作最便捷。因為對方并不打算讓我的女友加她好友,所以準備使用微信錢包的“收付款”功能。然而,一時間只找到付款,找不到收款,女友正好開著掃描界面,這讓對方很緊張,仿佛掃一下付款,錢就會被盜走。即使讓我這個穿著高跟鞋的女友“盜完錢”后逃跑,也不一定跑得比對方快,但對方還是在剎那間收回了手機,推說自己要上車,然后走向遠處一輛尚未停靠的公交車。

女友說,連續被四個年齡相仿的女生拒絕,她有點想不通。最后一次,她幾乎抱著測試的心態,又向站臺邊一個女孩重復了自己的困難。這次,對方連看都沒看她一眼,警戒地往旁邊挪了挪位置。

后來,她用一塊錢轉了公交,開會遲到,所幸會議尚未開始,影響不大。

她對我說,她理解她們的安全意識;但是幾天以來,心里還是堵得慌。她問我,那一刻,自己的行為,真的像個騙子嗎?

我說,不是你像個騙子,而是她們心里住著一個不像騙子的騙子。

信息化時代,人們獲取消息渠道多,方便快捷。一個消息從網絡傳到街頭巷尾,只需一個手機。于是人們口口相傳著,長得漂亮還抱著孩子求助飯錢的小夫妻;穿著考究拖著行李箱求助車費的年輕人;穿著校服跪在天橋上求助醫藥費的小學生……

他們看起來都不像騙子,卻一次又一次博得人們的同情心,再把這份同情心揮霍得一干二凈。

久而久之,只要跟陌生人之間有了金錢往來的企圖,那么你越不像騙子,就越有可能是善于策劃偽裝的真實騙子。

輿論中還有一種歪風邪氣,誰上當受騙了,無關痛癢的人總要來一句,“你智商怎么那么低?這么簡單的騙局你都看不出來嗎?”如此一來,誰也不想幫人不成,還成為智商不足的案例。

女友覺得很委屈,她沒想到在我這里證實的,卻是在那一刻她確實已成為別人眼中騙子的化身。

她反駁到:“那我騙她們什么呢?說好了我先通過微信把錢轉過去,我再拿現金。如果說怕我通過掃描盜走她們手機賬戶里面的錢,那不是還有輸入密碼環節嗎?再說,我就站在她們面前,想報警抓我還不容易嗎?”

這也正是我想說的。

其實,通過一番思考,想要辨別一個“求助者”是不是騙子并不是很難的事情。

但是,女友的經歷證明了,大多數人懶得那樣做,還有少部分人,在初步判斷后又對自己的判斷缺乏信心,對自己的保護欲戰勝了幫助他人的欲望。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路上行人雖多,行走的都是一張張冷漠的面孔。

這很可怕。

還記得作家三毛《溫柔的夜》也寫了這樣類似的一件事。在三毛的異國旅途中,一個身穿水紅色襯衫的流浪漢向她討要200元錢買船票。三毛怕上當,不敢給他這一點錢。當時三毛也想堅持自己的原則,不想做好心的“愚人”。再三拒絕這人以后,又擔心他丟護照丟錢包流落異鄉的遭遇是真的。經過反復的內心折磨,在船快開的最后時刻,三毛匆匆塞給了他500塊錢。

到了事實證明流浪漢的確是需要買一張船票時,三毛內心受了很大的激蕩。

她說:“當我再度看見那件水紅色的襯衫時,驚駭得手里的面包都要掉到水里去了,上天寬恕我,這個人竟是真的只要一張船票,我的臉,因為羞愧的緣故,竟熱得發燙起來。”

高尚的三毛或許不能代表當時的大多數人,但如今的大多數人甚至都懶得思考辨別一下其真實性,就迫不及待地去拒絕。

沒有基本的判斷辨識能力,這在智商上的缺陷,或許比因做好事而上當受騙更明顯;這樣集體的冷漠,或許同騙子橫行一樣可怕。

因為害怕錯過幫助一個真實的“求助者”而痛苦,因為懷疑一個真實的“求助者”是騙子而愧疚,如今,這樣的精神還有存在的空間嗎?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西湖邊的園林小景確實不錯
    Alan好運連年閱讀 189評論 0 0
  • 明朝正德年間,直隸廣平府,有一個秀才,姓龐,單名一個光字。 那個年頭的科舉制度,秀才級別太低,秀才只是個功...
    張瀾風閱讀 698評論 0 1
  • ES6規范清晰的定義了對象的類別 普通對象 具有JavaScript對象所有的默認內部行為 特異對象 具有某些與默...
    前端小兵閱讀 248評論 0 0
  • 導語:我怕來不及,與你同生共死,但至少現在,我還能許愿,與你:相,世,今,朝 正文: 墨子愈,你在哪..........
    時小月閱讀 177評論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