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有一個被瀏覽過1600多萬次的討論,題目是「貧窮會讓孩子感到自卑嗎?」
這個世界并不公平,起碼從出身來講,每個人生來就不平等。
到底怎么樣才算自卑?
如果搜索百度的官方解釋:自卑,是一種不能自助或軟弱的復雜感情,也就是指自己看不起自己,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家。
自卑和貧窮一樣,往往如同疾病伴隨著很多人的一生,如影隨形。
這讓我想到了一個人,一位傳奇的女性、時尚教主——可可·香奈兒。
我并不是一個熱衷時尚的人,又甚至,我討厭一切標簽化和符號化的事物,因為,這樣會限制一個人的認知自由。
可是,當我讀完可可·香奈兒的傳奇人生后,我對她的經(jīng)歷肅然起敬,或者說,我被他復雜而又矛盾的情感所驚嘆,并認識到了尤為重要的一點:
原來,自卑并不只出現(xiàn)在貧窮時,富有的人同樣也可能會自卑。
下面,不如讓我?guī)阋黄鹱呷脒@個傳奇女人的歷史。
01
可可·香奈兒,原名布里埃·香奈兒,一個修道院里長大的孤僻女孩,雖然她一生都在竭力掩飾自己的身世,但畢竟,出生證明是無法更改的。
她的父母很窮,父親是商品小販,母親是山溝里的放牛女,而她,是在貧民大院里出生的。
本已是青黃不接的家室,誰知6歲那年,母親又病死了。不負責任的父親丟下了她和4個兄弟姐妹,去向不明。
卑微的出身成為了她自卑的來源。
成為了孤兒的她,連同姐妹被送到了修道院,而兩個弟弟則被送去了農(nóng)家,成為了童工。
真正的夢魘由此開始。
原本生性活潑的香奈兒,其童年卻充斥著貧窮、淚水和同情的目光。
據(jù)她自己描述,“每天身著黑色的衣服,雙手干癟,眼神冷漠,胸部被黑色的披肩包裹著。修道院里壓抑、凝重的氣氛,扼殺了女孩們多姿多彩的天性。”
幼小的香奈兒想要反抗,但卻總是被修女們揪住教訓一通。于是,這個可憐的女孩,為了躲避這一切,開始在教堂附近的墓地里流連忘返。
對她來講,埋在墓碑底下的人仿佛更有生氣,因為,她可以向死者盡情的傾訴不幸,并且,對他們敞開心扉。
“只要有人想念他,那么死者就沒有死去”,她這樣告訴自己。
香奈兒并不是一個嗜死癥患者,來到墓地是想要尋找安全感,因為死人不會傷害人。
更重要的是,她要找尋高人一等的感覺,類似“女王般”的優(yōu)越感,因為相比死人而言,至少她還活著。
02
19世紀末的法國,彌漫著腐敗的氣息,一個女人如果不甘于被當作女傭,那么,成為達官權(quán)貴的“情婦”,也同樣是一種擺脫貧困的有效途徑。
成年后的香奈兒,像是一個脫了線的風箏、重見天日的囚徒,憑借自己能歌善舞的才華,不顧一切的投身到了風月場所。
香奈兒的目標單純而且明確,就是希望能夠借此改變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
這是不是有點讓你聯(lián)想到“中國版本的傳奇女子”——鄧文迪?
正所謂,皇天不負有心人,這個心靈手巧、嬌俏可人的修道院女孩,開始受到軍官們的邀請,去參加他們在小公園里的私人Party。
也就是因為此,香奈兒被軍官粉絲們冠以了一個新的藝名,叫做“可可”(CoCo),源自其表演曲目歌詞中一只小狗的名字。
后來,她干脆將自己“布里埃”的名字,直接改為了“可可”,同時與以前的不堪生活「Say Goodbye」。
就這樣,一代時尚教母、一個偉大奢侈品牌的名字,在公園KTV誕生了。
03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倘若說香奈兒的目的是引來權(quán)貴的注意,那么她憑借著自己努力,真的是做到了這點。
一個出生名門、身家顯赫的年輕軍官「巴尚」,喜歡上了這個活潑俊俏的女孩。
巴尚是個紈绔子弟,退役后,在法國波城購置了一座奢華的莊園。
在經(jīng)歷了如此多的童年磨難后,香奈兒非常清楚,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一旦跳上了這艘船,她無論如何也不能輕易被拋下。
于是,香奈兒屢次的糾纏,并利用自己的身世引起巴尚的同情心,最終使得巴尚勉為其難將她帶回到了自己的山莊。
她經(jīng)常對巴尚傾訴:“整個童年我都希望被愛,每天我都在想怎么自殺。要不,我就從高架鐵路上跳下去吧...”
然而,雖然香奈兒得到了巴尚宅邸的居住權(quán),但是,在巴尚的“后宮”中,香奈兒的進階之路十分漫長。
這是因為,巴尚可不只有香奈兒一個情婦,在當時的莊園里,經(jīng)常有各種形形色色的窈窕女子進進出出。
其中,最有名的是一個叫做伊米蓮娜·達朗松的大美女,她曾做過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的情婦,直到“退役”后,仍然是倍受男人們青睞的尤物。
達朗松比香奈兒大14歲,但卻是巴尚最喜歡的情婦,并且,每次當有名流貴賓來訪莊園時,香奈兒甚至都要躲起來和下人們一起吃飯。
可是,這些委屈對于香奈兒來說并不算什么,因為只要能夠接近上流社會,一切的“代價”都是值得的。
所以,香奈兒很識趣的接受了現(xiàn)實,開始從上流社會中汲取養(yǎng)分,學習那些風流貴婦們勾人心魂的手段,并且,利用自己的閑余時間不斷鉆研自己的手藝——裁縫。
03
如果說,香奈兒與巴尚的感情是一種利益交換,那么另一個在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亞瑟·卡佩爾」的出現(xiàn),確是在她的計劃之外。
卡佩爾,富有的工業(yè)家,巴尚的摯友,有著英國貴族的血統(tǒng),一派紳士的風范。
這天,卡佩爾應巴尚之約,一起來到莊園出發(fā)遠足,英俊帥氣、古銅色肌膚的卡佩爾,騎在一匹高頭大馬上,這讓香奈兒瞬間變成小迷妹。
“我陶醉于他的漫不經(jīng)心,和他那綠色的眼睛。我意識到自己愛上了他,我從來沒有愛過巴尚先生。”
有一天,她突然聽說卡佩爾要離開波城,于是瞬間慌了神,隨后她打聽到了卡佩爾離開的具體時間和車次。
第二天,香奈兒拎著行李箱趕去了車站,與卡佩爾共同登上了駛往巴黎的火車。
那時,香奈兒已經(jīng)26歲,她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些什么,她不甘于做男人們的附屬品,除了金錢上的富裕,香奈兒更期望追求“獨立和自由”。
得知了香奈兒的離開,巴尚突然認識到什么叫做“失去了才知道可貴”。
三天后,巴尚也追隨她到了巴黎,可是卻被香奈兒堅決的拒絕了回去。
05
來到巴黎后的香奈兒,無比迷戀卡佩爾溫柔的男性權(quán)威,以及他紳士般的言行舉止,這也讓她更加融入了上流社會。
可是,卡佩爾仍然沒能擺脫男人們風流的魔咒,這也導致他處處留情,身邊的情婦就像賽場上的馬一樣多。
雖然,卡佩爾曾經(jīng)說過,香奈兒是他最愛的女人,可是,有權(quán)勢的男人在當時多把女人當成寵物般豢養(yǎng),卻沒有給予她真心。
香奈兒早就看穿了這一切,于是,她要求卡佩爾為自己開了一家帽子店。
當卡佩爾正癡迷于某個情婦的懷抱時,她就一個人躲在公寓里設計衣服和帽子,為自己的夢想縫縫補補。
這樣的日子久了,香奈兒開始不滿足于被男人包養(yǎng)的生活,她決定擺脫卡佩爾的金絲籠,做一個真正獨立的女人。
香奈兒向卡佩爾和自己的前任巴尚提議,聲稱自己要開始做生意了。
兩個無奈的男人商量了一下,決定共同分攤香奈兒的創(chuàng)業(yè)啟動資金。雖然表面上支持,但其實,這兩個男人私底下確認為,這家“帽子鋪”不過是他們送給她的一件玩具罷了。
06
出于對生存環(huán)境的不滿,香奈兒身上混雜了卑微、壓抑、委屈,她想要戰(zhàn)勝它們,就像童年時面對墓地下的死者,她想要追尋高人一等的感覺。
1910年,可可·香奈兒在巴黎正式設立了她的第一家時裝店,這是以她自己為名的時尚帝國起點,然而,她的第一批忠實顧客,卻是她前任兩個男人的情婦、貴友,其中,就包括前面所提及的巴尚的情婦——達朗松。
由于香奈兒卑微的出身,以及童年生活給她打上的深刻烙印,她在設計中處處體現(xiàn)著超越自我的心理:她不要追逐時尚,而是要創(chuàng)造時尚。
也正因為此,使得她在服裝的設計中勇于大膽突破,香奈兒發(fā)明了一種全新的女性著裝方式,讓女性從胸衣中解放出來。
年輕的香奈兒,對事業(yè)迸發(fā)出一種不能自己的熱情,她開辟了一條真正屬于自己的道路,更是將時尚地盤不斷擴大。
可正當她的事業(yè)有所起色時,卡佩爾卻娶了和自己“門當戶對”的大家閨秀——戴安娜,這讓香奈兒始料未及,但卻只能故作鎮(zhèn)定。
所謂禍不單行,當香奈兒正奔波忙碌于自己如日中天的事業(yè)時,一個噩耗傳到了她的耳邊。
1919年12月22日,卡佩爾因車禍身亡,這次,香奈兒悲痛欲絕。
她說:“失去了卡佩爾,我失去了一切。”
為了表示哀悼,香奈兒讓人把別墅的百葉窗,漆成了黑色。同時,在這段時間,她也瘋狂的愛上了黑色。
她認為,黑色能夠壓倒一切五彩斑斕,能夠表達最深沉的情感。
于是,經(jīng)典的小黑裙,也由此誕生。
07
有人說,香奈兒設計小黑裙的初衷,是為了哀悼一生中的摯愛,卡佩爾。
也有人說,之所以迷戀黑色,是因為香奈兒卑微的出身,使得她喜歡用樸素來代替奢華,為了掩蓋自己童年的貧瘠。
可無論真相如何,香奈兒對情人的思念是沉重且持久的,因為,開佩爾死后,她終生未嫁。
假如終其一生,
找不到最適合你的另一半,
千萬不要懊惱、更不要沮喪,
冥冥之中,
一定有個更大的使命在等待你,
老天必定會賦予你特殊的才能,
讓你專注自己的特長,
婚姻反而會把你變得渺小。
所以,單身時候請珍惜,
發(fā)揮自己最大的能量,
一個人,
照樣一生精彩。
——Coco Chanel
后來的事,我想很多人都知道了。
可可·香奈兒,成為了自信、獨立、現(xiàn)代的新女性代言人,她的服飾、香水、和自我奮斗的故事,鼓舞和激勵著一代代的女性超越自己,追逐夢想。
、
08
可是,這個看似傳奇的女人,真的超越自我了么?
有人說,雖然香奈兒高傲的抬著自己的下巴,可她并沒有完全擺脫掉自卑,或者說,她無法正視自己的過去,只能不停的用謊言編造自己的童年。
成功后,她把自己卑微的父親描述成了一位優(yōu)雅的馬商,把童年時的修道院描繪的奢侈、華麗,對從前的朋友和早期贊助的客戶視而不見,甚至,還用錢買通了自己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讓他們裝作從未存在過。
她把自己想象成了一個沒有任何兄弟姐妹的公主,她不惜一切用謊言捍衛(wèi)著她的自尊。
即使,她的出身來歷早已眾所周知,但是,她仍然選擇用一個謊言,填補另一個謊言。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jīng)提出了人類最終極的需求層次,即自我實現(xiàn)需求,這包括高峰體驗和靈性成長。
自我實現(xiàn)者的主要人格特質(zhì)是:一方面嫉惡如仇,另一方面對人性的脆弱又無比包容。
然而,可可·香奈兒,這個20世紀時尚界最傳奇的女性之一,時刻在掩蓋自己孤兒、夜總會歌手、情婦、納粹間諜的身份,對自己的身世無比同情包容。
可是,對于陌生人,她卻多了一份嚴苛。
比如,面對法國大蕭條時期的罷工,無家可歸的工人們曾經(jīng)請求他增加工資,可她的回復直接而又冷酷:既然我也是從底層爬起,那么也就自然沒有任何理由考慮你們的感受,因為,所有的獲得都需要靠自己奮斗而來。
自卑者,往往伴隨著極強的自尊。
1971年1月10日,可可·香奈兒在自己長期居住的酒店中去世,享年88歲。
臨終前,她仍然不服輸?shù)馗嬖V女傭:“死亡,并沒有什么大不了”,并且,留下了最后的遺愿,就是:不得讓任何人看到她死后的樣子。
你看,一個人能夠勇敢地面對死亡,卻無法坦然的面對自己,仍然執(zhí)拗的維護著她的尊嚴。
09
關(guān)于可可·香奈兒的一生,相信很多人早已耳熟能詳。
再回到本篇的開頭:自卑,有時就像貧窮,即使是表面看上去再強大的人,也可能無法完全克服。
有人說,自卑是因為缺乏關(guān)愛;
也有人說,自卑是源于過分地好強;
甚至,還有人說,自卑是因為在虛榮的年紀卻一無所有。
坦白說,自卑的緣由有千萬個,它可能發(fā)生在你某段過往經(jīng)歷的轉(zhuǎn)折,而事實如何我們卻無從考究,畢竟,“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不如,讓我例舉另外一個傳奇人物的故事,或許,從中你可以獲得些啟發(fā)。
曼德拉,這位被稱為“南非國父”的首位黑人總統(tǒng),曾經(jīng)被關(guān)押在大西洋小島上27年,后來,他出獄后當選為南非總統(tǒng)。
在其就職典禮上,他邀請到曾經(jīng)在獄中虐待他的3名守衛(wèi),并發(fā)表了以下一段致辭:
“當我走出囚室、邁過通往自由的監(jiān)獄大門時,我已經(jīng)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實仍在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