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了學生的小練筆,有個孩子的文中出現“性趣”一詞,看上下文,他是想寫“興趣”的。
想起曾經有次單元測驗,看拼音寫漢字中,有sui bian(隨便)?一詞,有學生寫的是“隨變”。第一個看到,很利落地圈了出來,然后第二個,第三個……到第七八個的時候就有點自我懷疑:是不是我記錯了?翻開書看看,明明就是“隨便”,于是繼續圈。圈完數一數,足有十幾個。
開始有些奇怪, 知道學生們為什么會造出這么個詞來,但既然錯得這么統一,應該是有原因的。后來想起來,這是一種雪糕的名字,各大媒體做過廣告,據說挺受歡迎。
由此我們也能感受到廣告的巨大影響,單從文字而言,這種亂用諧音的廣告損害了漢語言的純正與完美,從內容上,則顯示出一些更深遠的弊端。
都說教育孩子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密切合作,那我們的社會究竟給孩子提供了怎樣的一個成長空間?曾看到過一種說法“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兒童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兒童生活是沒有獨立價值的生活,兒童期完全是成人的預備期”。雖然“五四”以后,隨著自由、民主、平等、婦女解放和兒童個性解放等先進的價值觀念的輸入,我們已經認識到這種觀念的錯誤,但仍然常常忘記:給孩子一個空間,一個單純干凈的空間!這種亂用諧音,或者“性趣”“性福”滿天飛的廣告所顯示的,只是忽視兒童健康成長的冰山一角而已。
作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中人群,我們有太多事情要做,有太多的想法要去實現,有太多的錢要去掙。我們盡情享受著經濟發展帶來的舒適生活,也沒忘記為自己的孩子營造一個優裕的生活環境。物質上極大豐富了,精神生活也極為“豐富”,各種帶著享樂誘惑的廣告鋪天蓋地,擠壓著人們的視線,也在無形中滲透著幼小的心靈。
再看看我們學校的周邊環境:無證攤販、違規網吧,甚至變調的洗頭房、歌舞廳……曾看報道,有個學生從家到學校途經十幾家網吧,他的媽媽把這些網吧稱作“地雷陣”,每天提心吊膽,不知孩子什么時候會踩中其中一顆,但卻毫無辦法。
翻翻我們的地方報紙:夾頁信息、廣告增刊,常見兒童不宜的內容。雖然孩子們還有自己的報紙雜志可看,但周圍的滾滾波浪,難保什么時候會打濕孩子們的衣服。動畫片,應該是孩子們的天地吧,也有充滿色情與暴力的混雜其間,還有什么“成人動畫”,偏又未加標明“兒童不宜”。家長們未加審視,畫面已進入孩子的視線。還有一些不知所云的漫畫,雖帶“校園”二字,哪有稍許書香氣息?
也許,憤慨的同時我們應該多些耐心與信心,畢竟廣告在整頓,網吧在規范,動畫電影也有了“分級”的呼聲。也許,我們能夠期待,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孩子會有一個干凈單純的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