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兩天,在新浪微博上,有一個#真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視頻上了熱搜榜。
視頻里的小學生,在課堂上朗讀一篇頌揚革命烈士的課文。他小小年紀,朗讀的聲情并茂,感情充沛。可在班里同學的哄笑中,他破了音的結尾和流下的眼淚,格外引人注意。
視頻里面,小男孩沉浸在課文中,聲音顫抖,為課文內容而流下眼淚。同學們的哄堂大笑,無關文本,可能也并沒有太多的惡意,只是覺得有趣。
但這齊刷刷的笑聲,卻也著實有些刺耳。
*2*
我思考了一個問題,在這種環境里,到底多不“矯情”的朗誦,才不會被嘲笑?答案是,沒有。
當他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行為,而不是內容上時,嘲笑可能是一種必然。
人這一輩子,誰都有遇到過不被理解的時刻。
一顆熱騰騰的真心,因為表達方式的與眾不同而不被理解。因為詮釋程度的更為深刻而顯得有些突出,等等。這些都是被他人用奇怪眼光打量和樂此不疲討論的原因
可能在這世界上,真的沒有什么感同身受。但是情感達不到的共鳴,卻也真的傷人。
小男孩的淚水是真的,是熱的,可他的同學卻覺得,男孩朗誦的太用力了,過于夸張了,結論是這個同學真令人發笑。
小孩的純粹,在于他毫無雜質的真誠與純粹。難過時就哭,開心時就笑。注意力就只集中在自己的情緒上,不會去在意旁人的眼光。
所以就算自己的行為,不被理解。可是那行為中的真誠,也閃著金子一般炙熱的光。
我也看到,熱評里有一則很暖心,“愿你此生不變,一生熱血真情。”
*3*
其實在看到這則視頻的時候,我也沒有笑,因為我仿佛看到了十幾年前的自己。
我在和他差不多年齡的時候,曾經也像他一樣,喜歡朗誦,感情充沛,抑揚頓挫的遨游在朗誦里。那時候,情緒理解是小孩子才有的簡單,只放不收,不會克制自己的感情。
雖然不會在課堂上朗誦文章到流淚,卻也極盡他人眼中的“矯揉造作”。
這讓我回想起最近一個假期時,小學同學聚會。
剛好和小學時期的小男神鄰座。畢業后,我們也有十幾年沒有見了。
聊天時,他談起小學對我的印象。他說,除了那時我奪目的大紅色緊身皮夾克,印象最深的就是我朗誦課文的聲音了。
他說到這里,對當事人的我來說,一切不言而喻。
在小學的時候,我膽子大,嗓門大,也很討語文老師喜歡。所以,幾乎每節課老師都會讓我帶領同學們朗讀課文。
在那個年紀里,雖懵懂無知,卻也簡單純粹,讀的走心,就是讀的好。
那時候,往往我在前一天預習的時候,就會不自覺的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
在第二天照著讀時,也常有同學們,私底下小聲笑我“用力過猛”,這些我其實都知道。
*4*
“那當年聽我讀課文的時候,你沒有起雞皮疙瘩呢?”我繼續笑著問小男神。
“啊,有一點點的。”
他想了一想,最后補充了一句,
“可當時,也真心覺得,你讀很的認真,聲音很好聽。”
我笑了笑,換了個話題,不再去探求真假。
二十多歲的我,才不會和八、九歲的往事過不去。
其實我心知肚明,那時候聽到我朗誦聲音,發笑的人中一定有他,但也不僅僅只有他。
我只是把對文章的感悟,毫不隱藏的放進了聲音中,在他人看來或矯情,或表演式,那都是我的真心和本意。
可那個年齡里的故事,不論好評、差評,既然是別人所無法產生的共鳴,就讓它一直純粹鮮活在記憶里。
*5*
誰都會有不被理解的孤獨時刻。而一切的開始,可能就是你來到世間,第一聲啼哭的時候。
有些人聽到振奮人心的音樂會哭;有些人看到樹開了一朵花會樂;有些人在風吹過時,會轉著圈舞蹈。而這時候,總有人會露出疑惑的神情,或是嘲笑聲。
因為無法共鳴,難以心靈相通,就不要太過于難過和懷疑自己。
對于無法產生的同理心,一切的敏感和脆弱。都是無用和奢侈。就堅持的做好自己,用心的去體驗生活的每一個美妙的時刻。
其實,也沒有必要因為別人的話語,而否定自己的真心。生活終究是一場體驗,而我們才是這場盛大典禮中唯一主角。
我們只有對生活走心,才能被生活以厚愛。
“愿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