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內在無窮大》:面對真我,做自己的知己

從小到大,我們都在被不斷地貼標簽,也在不斷地迎合這些標簽,就如同戴面具般,在我們身上附上了一層又一層的特質。這讓我們信以為真,以為我們就是這樣,比如:

女孩就該溫柔賢淑;

男孩就該無所畏懼;

到了年紀就該結婚生子……

可是,如果這都是真的,那為什么我們還是會對人生感到迷茫?為什么依然不能處理好與人之間的關系?

蘇格拉底有句名言是這么說的,“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既然我們有這樣的煩惱,那就應該審視之、解決之,賦予人生意義。

由國內資深心理咨詢師張沛超所著《我的內在無窮大:自我探索的40堂必修課》(以下簡稱《我的內在無窮大》)一書中提到,當我們遇到這樣的煩惱時,可以解決的一個辦法就是不斷地認識自己,做自己的知己。

張沛超醫生師承張掌然、鐘年、吳和鳴三位教授研習哲學、心理學和心理治療,主攻文化與精神病理學、心理治療技術整合。他從業以來臨床工作時間超過6000小時,是資深心理咨詢師、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療師,被譽為 “國內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 。

在《我的內在無窮大》這本書中,他用溫暖的筆觸、樸實的話語剖析了如何認識自己、療愈自己、發展自己及關愛自己。條理清晰,深入淺出,有內容,有用亦有趣,讀后帶來很多啟發。


01 審視周遭,了解自己

和一個人成為知己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與自己成為知己更是如此。作者在書中說到,“認識自己、做自己的知己是一件非常困難,并且需要付出很多時間、精力、心思和勇氣的事情。”這個過程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以及不斷探索自己的決心。

從出生起,我們便會與不同的人產生聯系。一個可以認識自己的途徑,即是觀察自己身邊的人以及自己與人相處的模式。作者就介紹了一個簡單易行的方法,叫做“人際同心圓”:

首先,在一張 A4 紙上畫出同心圓,在最中心的一環寫上與自己關系最緊密的人名;

接著,在第二環寫上比中心環關系稍遠一點但與自己關系仍然密切的人名,依此類推;

然后,我們需要做一個針對同心圓中的人的思想實驗。在同心圓的下方列一個類比表格,寫上自己與同心圓中的人相似和完全相反的特質。

如此,我們便能從他人身上勾勒出自己的輪廓了。不過,也許你會對相反的特質感到疑惑。作者在書中解釋到,“完全相反的特質仍然是一種深刻的認同,而且,通常這種特質可能與你的意識層面完全相反,而你的無意識照單全收;也可能你對待別人時完全相反,對待自己時則與對方一模一樣。”

這樣的思想實驗可能會讓我們心中對待自己原有的認知有所崩塌。若是在探索的過程中有任何的不適,不用強迫自己。不要急迫地期待一個正確答案,我們需要追尋的是這個探索自己和逐漸認識自己的過程。


02 解讀情緒,讀懂自己

當我們在人際關系方面遇到麻煩時,往往會出現一系列的“負面情緒“,如焦慮、抑郁、悲傷、憤怒等等。這些情緒都有自己的語言,如同花語一般,當我們看到一種花時,就可以通過花語解讀這種花所傳遞的信息;同理,當我們能讀懂情緒背后的意思,也就能讀懂我們的內在。

煩惱意味著恐懼和焦慮。我們常聽到人說“我很煩”,但其實他可能說的是“我很怕”。要么他是怕必須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要么是怕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要么他就是兩者都怕。誰都不能僅僅只做自己想做之事,因此,我們大部分人很多時候都處于一種“我很煩”的狀態中。

憤怒意味著脆弱。一個人脆弱的時候,會打破自己原有的防衛系統,讓自己變得易怒。此時,如果我們單純想著“不要生氣”,也并不會讓我們真的“消消氣”。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的是正確地認識和對待自己的脆弱之處。作者總結到,“我們的生命的確比較脆弱、我們的心理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健康。我們需要多關注我們的生命,這是非常正當的。當我們的心理因遭受某些影響而變得脆弱時,我們應該像受傷的野獸一般,找一個僻靜之處舔一舔傷口。只有這個傷口真正痊愈了,我們才不至于對自己產生憤怒,才不會因為曾經受過的傷害而變得無法信任別人,進而產生郁怒或盛怒。”

指責意味著絕望。指責在普通家庭中是一件平常事。一般來說,指責和憤怒緊密相連。如果一個人發怒,就很容易引出指責,并且格外外顯。但不容忽視的一個現實是一個指責別人的人,他的內在也會相當絕望。書中更進一步提到,絕望往往會伴隨悲傷,因為習得性無助,每一次希望都會破滅。

悲傷是可以有力量的。這里說的“可以”是指我們能夠從悲傷中收獲力量。很多人將悲傷視為毒藥,這會讓我們在人際關系中下意識地回避與他人深入交往,隱藏真實的自己。但其實能體會悲傷很重要。作者總結到,“能夠全身心地體驗悲傷,感覺自己的悲傷,并且把自己的悲傷整合到自己的人格中,也是一種巨大的力量。” 當我們有了接納和整合悲傷的能力,并逐漸從悲傷中獲得力量時,這樣的力量也能傳遞給身邊的人,無論是家人,還是朋友。



03 面對真我,活出新生

撕下不適合自己的標簽的過程,也是自己接納新事物、整合自己的過程。但是,成長過程中所貼上的標簽如同臍帶、胎盤般與自己血肉相連,想要撕掉他們真的不是那么容易。在這個過程中不妨試試在內心中做一番思想實驗,從相反方向重新看待這個標簽,會立馬增加觀察事物的角度,解綁標簽所帶來的壓力,那么心中的困擾和痛苦也就少了許多,人生也會得到放松。

同時,我們也要有告別過去的自己的勇氣,這樣才能吐故納新。作者說到,“我們自己塑造了某個自我,別人又加固了這個自我,但這個自我可能帶來的并不是安全感或認同感,這時,我們就要考慮果斷地與之揮手告別。如此,我們才能在這個世界中不斷與自己將要發展出來的那些部分相遇。”

面對真我的過程會帶來許多不同的感受,并且不會總讓我們身心歡愉。但這些感受都是我們生而為人鮮活體驗的一部分。因此,不妨試試多給自己一些空間,期待這些體驗的整合。書中總結到,“當我們能夠坦然面對未知與不確定性帶來的失控感,我們的人生之路也會越來越寬。”

請相信,我們值得美好而充實的人生。


寫在最后

作者在自序中提到,“人最深處的本質,其實是想成全自己。” 但若是我們不了解自己,盲目地、拼命地想要迎合自己本該放下的東西,那會消耗自己寶貴的生命能量,進而也很難擁有一個自由的、充滿創造性的人生。

所以,如果我們真的想成全自己,就更應該不斷向內覺察自我,與自己建立親密聯系,遇見無窮大的自己。

作者在解釋我們的內在時,用到了“花“的比喻。他說,”我們的內心應該像花一樣,每一層都有它的結構、顏色和用途。而且花和洋蔥不同,花是有‘心’的,這個‘心’有特別大的用處——在秋天結出果實,不符盛開。“對此,深表認同。

若此刻的你遇到與人相處的困擾,請不要糾結、疑惑,或是垂頭喪氣,《我的內在無窮大》這本書可以幫助你打開心結。

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從現在開始,不斷嘗試向內,面對真我,做自己的知己,成就繁盛的人生。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