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家軍讀書會】《童年的消逝》(1)

閱讀時間:2015年10月18日下午5::30~6:30

閱讀書目:《童年的消逝》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引言至第二章

閱讀筆記:

1、童年不同于嬰兒期,是一種社會產物,不屬于生物學的范疇。

2、印刷術創造了童年,電子媒介使之消逝。

3、一個沒有兒童的時代:(1)、如今所有實用意義上的“童裝”都已經消失了。

(2)、兒童游戲已經成為瀕于滅絕的物種。

(3)、希臘:預示了童年的概念,盡管有學校,但對于兒童心理學或兒童養育概念不解,棍棒教育。

(4)、羅馬:開始把成長中的孩子同羞恥的觀念聯系起來,回避成人的秘密。

(5)、愚昧時代和中世紀:人的讀寫能力的消失:字母書寫風格改變、紙張匱乏、教會、口頭交流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教育的消失:口口相傳的學習方式、沒有兒童成長發展的概念,也沒有學習需要具備必要前提和循序漸進的概念,更沒有學校教育是為進入成人世界做準備的概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羞恥心的消失:當時的文化不能也不愿對兒童有任何的隱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童年的消逝

(6)、印刷給予我們自我,使我們以獨特的個體來思索和談話,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價值的,這種強化了的自我意識便是最終導致童年開花結果的種子。同時,“知識差距”這個動因的出現,也使在有讀書能力和沒有讀書能力的人之間產生了明確的界限。

(7)、自從有了印刷術,成年就變得需要努力才能掙來了。它變成了一個象征性的成就,但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成就。自從有了印刷術,未成年人就必須通過學習識字、進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變成成人。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必須接受教育。因此,歐洲文明重新創造了學校,從而使童年的概念也變成社會必須的了。

閱讀心得:

? ? ? ? 大學時代,每每專業課上要總結當今傳媒業的特點,泛娛樂化總是首當其沖,從而拜讀了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現如今再讀這位作者的《童年的消逝》不禁感慨萬分。

? ? ? ? 書中認為,印刷術的出現創造了童年,在文化普及的同時,成人卻認為應該保守一些只屬于成人的秘密:性、暴力、陰暗的事情等等。這些秘密被成人封存書中,束之高閣,堅決不讓孩子看到。其實,在兒童概念出現的同時,成人的概念也正式固定下來。中世紀的兒童是縮小版的成人,而中世紀的成人也只不過是放大版的兒童,他們都有著現代人所說的孩子般的幼稚和情緒化的特征。在中世紀,游戲是成人玩的,騎木馬、捉迷藏或邊打球邊唱歌,不亦樂乎。中世紀是口語世界,嬰孩期在7歲就結束了,隨后就是成年,和父母一起勞作、征戰。為何是7歲?因為兒童在7歲時已經能夠駕馭語言,他們會說且能明白成人所能說的,他們知道通過口舌透露的一切秘密,而他們知道這些秘密已經足夠了。而印刷術發明后的世界是閱讀文字的世界。在文字世界里,做成人意味著有機會了解用非自然符號整理和記錄的文化的秘密。在文字世界里,兒童必須經過訓練才能成為成人,這造成了兒童與成人的分離,也就帶來了兒童的概念。

? ? ? ? 童年在消逝,這多少是一個讓人沮喪的事情。作為純真年代的代名詞,童年的概念在每一個經歷過的人心中都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可是我們不得不承認,身邊的小孩子越來越不像想象中的那樣單純了,小小的年紀差不多懂得了成人全部的秘密。他們做事情越來越功利,越來越藐視大人的權威,越來越喜歡用一些成人的語言表達自己。最后一項也許很多人會認為不是什么危險的事情,并且“小大人”這一經典的形象也曾經是我們津津樂道的。但是當這種現象從一種個例變成了普遍的現象,就不得不讓我們警惕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