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并非生活的常態 ,獨處才是

? ? ? 人生這條道路上充滿著相聚和別離。一些人闖進你的生命,帶來驚喜,結伴同行一段之后,竟星星點點地零落在了過往的時光長河中,沒了聯系,沒了交集。

? ? ? 我和一些人很容易就成為朋友的,因為某個相同的興趣愛好,鄰座的兩人聊得熱火朝天,志趣相投,相見恨晚;因為某個相同的奮斗目標,相約一起監督打卡,相互加油打氣,對方就像另一個朝著夢想前進的自己;因為某段相同的經歷遭遇,一番訴說傾聽,或撫慰傷痛、或分享快樂,對方像是另一個自己,在某一段時間里像連體嬰兒,幾乎形影不離。

? ? ? ? 成長到現在這個年紀,經歷了人生的許多個階段,看到許多的人相繼出現,或拍拍肩膀給予鼓勵,或伸出雙手攙扶一把,也許就此成為形影不離的伙伴,一起走過一段段特別的日子,感嘆著艱難時刻還好有對方在。

? ? ? 人與人斷聯的方式也有很多。

? ? ? 畢業升學、告白失敗、去了不同的城市或有了不一樣的目標,曾經的無話不說也會變成閉口不談,慢慢地,我們發現相見恨晚的熱情終究敵不過細水長流的平淡。時光的長河里,有時我回想以前那些人時,有些人我甚至連名字都記不起了,名字它留在了時光長河里。

? ? ? ? 曾經的我們一拍即合,成為朋友,但其實在無形中也被分了類別:這個人是可以分享興趣愛好的;那個人可以一起聊聊工作;而這個人是不了解我的生活習慣的,只是某段特別的日子我們在一起度過了而已。

? ? ? 我很喜歡楊絳先生說的:?論什么關系,情份被消耗殆盡,緣分便?到了終點。把錯歸咎于??,并且禮貌的退場。把??還給??,把別?還給別?。讓花成花,讓樹成樹。

? ? ? 有的人情份并沒有消耗殆盡,只是緣分不長,人生路上只愿且行且珍惜。

? ? ? 人有很多面,身邊的每個人都只是知道其中某一面而已,不會有人完全知道我走過的那些路、看過的那些風景、經歷過的那些事,那個完整的自己永遠只有我自己知道。

? ? ? ? 而世上沒有一勞永逸的感情,都需要時間和精力去經營,所以當有人開始錯過你的生活,甚至退出你的生活,我們也會逐漸明白,人和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始終是可遇不可求的。

? ? ? ? 慢慢長大,好像在變得成熟的同時,面對相聚別離內心仿佛也變得平靜,能相處得好自然很開心,哪天招呼也不打突然消失也覺正常,這好像是成年人之間一種心照不宣的自覺。

? ? ? 多年后,生命里來來去去的人多得我都記不清楚名字和面孔了,我才明白一件事,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傷心,只是自尊受到了打擊和挫折,真正能夠傷到我們的心的人,這一輩子也只有那么幾個。——《我亦飄零久》

? ? ? ? 得到和失去,相聚和別離,原來孤獨一直都是難以避免的一種感覺。我們開始變得越來越識趣,會去找尋最舒適的相處距離。

? ? ? ? 不過這樣也挺好的,想通了其實也就釋然了。雖然我們不斷地在揮手告別,但也在不斷驚喜地遇見。

? ? ? ? 風在吹,云在飄,四季在變換,萬物的變化發展其實每天都在上演,人生這條道路上充滿著相聚和別離。

? ? ? ? 在人生的道路上,一些人與我們結伴同行又分別,陪伴不是生活常態,獨處才是生活的常態。

? ? ? 我正在慢慢學習獨處,獨處第一步就是,好好吃飯睡覺。學會獨處的第二步,是學會在獨處時,給自己一個增值的空間。獨處的精髓便在于此,一個人時可以做許多事,可以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專注。

? ? ? 想一想有哪些一直想做卻沒有做的事情,想一想自己的興趣愛好,想一想需要提高的地方……

? ? ? 也許興趣愛好難以實現,得空讀兩本書也是好的。讀書,或許不會讓你立刻看到效果,但是讀著讀著,內心的孤獨感被慢慢消解,能感受到自己內心的變化。

? ? ? 獨處是一個與內心對話的過程,期間也是焦作的。獨處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自我改造、自我反省”的過程,就像楊絳先生說的:人這一生,無非是認識自己,洗練自己,自覺自愿的改造自己。

? ? ? 若是你連認識自己的時間和空間都沒有,又談何洗練自己、改造自己呢?

? ? ? 只有獨處時,你才不得不去思考自我和人生的意義。獨處的關鍵是“處”,和自己相處,關注自身的成長和發展,如此才能稱之為“積極獨處”。所以,我在努力學習獨處,去感受內心深處的需求,去修煉自己的內心,讓自己變得更強大和從容。

? ? ? 我希望培養自信心,學會欣賞自己的價值。拿出勇氣,去做讓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情,哪怕是一件小事,完成之后也要給自己鼓勵,告訴自己我很棒。當事情完成時,自信心也在上升,漸漸的會有更多的力量去面對獨處的生活。

? ? ? 獨處時應去接受自己痛苦的情緒,并觀察它們。為什么害怕獨處?內心深處在渴望什么、恐懼什么?只有深入地進行自我解剖,了解自己的恐懼和需求,接受這些情緒,自省過后,更了解它們了,才能慢慢脫離這些痛苦情緒。

? ? ? 我們生命里最美的時刻便是當下,專注當下,專注你手里在做的事情,可以是發呆,也可以是吃飯,把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這件事上,排除一切雜念。認真的投入時間精力撲在一件事上,直至完成,這種感覺真的很棒。

? ? ? ? 積極心理學之父?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也曾說專注是心流基礎條件之一,我們不因獨處而孤獨產生精神熵,只因專注而進入心流體驗,長此以往,也更能完善自我。

? ? ? ? 最后想把楊絳先生在《100歲感言》中的一句話送給大家:人生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