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人格心理學》(Jerry M.Burger)讀到埃里克森人格的八個階段發展時,看到一張照片,反復看了好久,內心很受感動、滋養。兩位老年夫婦坐在那里,慈祥地端著酒杯合影,照片下方小字注釋:埃里克森認為,老年期這段時光,要么感到生命的完整感,要么充滿失望和對別人的蔑視。
埃里克森認為:生活中沒有什么東西比一個老年人的失望更悲哀,也沒有什么事情比一個老年人的完整感更令人滿足。
生命的終極問題,我們用一生去探索。
那么,到底過什么樣 的生活,才能讓自己的老年完整滿足呢?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說: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可是,我們的問題不是“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是“自己想做的事”沒有被認為那么重要。
不妨回想一下我們自己的過往,有多少事情是開始想做,而后來又沒做?
有多少事情是迫不得已;有多少事情是隨波逐流;有多少事情是反復無常;………
于是,我們慨嘆命運多磨,慨嘆疲于奔波,慨嘆做了太多不想做的事情,慨嘆逐漸忘記了最初的夢想。
但是,借口終究是借口,戳破很簡單——你的夢想不是“剛需”。
活不明白,因為想不明白。
以前認為,人,生而不同;現在,我看清,人與人的差異,真的比人與豬的差異還要大。
記得曾聽濟群法師講,把一個人的身份、地位、權力、金錢,還有一切外在的東西都拿掉,剩下的,無非就是一些錯誤的感覺和錯誤的想法。
帶著錯誤的感覺和錯誤的想法,又去做出一系列亂七八糟錯誤的事情,怎么能夠活明白呢?
人生這條路,只能和自己比;即使和別人比,比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
我想,到年老那天,到我們要與這個世界“say goodbye”時,能帶走的,可能只剩下“心智”這東西了。
所以,在人生這條路上,我們沒事得回頭看看,自己有沒有長進。
所以,我們得努力,努力提高心智。努力不是苦,我們努力是為了避免以后吃更多的苦。
以往聽過很多這類話:“你怎么跟別人想的不一樣呢?”,我總是回答:“為什么要想的一樣呢?”但在回答時,心里難免總有些堵得慌,倒不是因為不被理解,而是感到自己怎么想問題這件事,也會被質疑。
現在,我想明白了,不是我的問題,是因為人們內心的恐懼,人天生害怕改變。
牛人之所以牛逼,就在于牛逼之前敢于堅持做自己想做的事,但在牛逼之前,可能更多次地、更長時間被看成“異類”,肯定是不被大多數人所理解。
但是,我想,把牛人的身份、地位、錢財等一切外物拿掉,也許會剩下一堆有序的感受和有序的想法,也許,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吧!
所以,也許可以這么看,被庸俗的人反對,被大多數庸俗的人看不上,也許會是一個人走上牛逼成功之路的標志。
我們生而為人,有些問題,真應該好好想一想;不是堅持做事情很難,也不是堅持做自己很難,而是堅持把自己做好,把自己變得越來越好,很難!
否則,人走的太快,心很空,靈魂跟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