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熱鬧鬧的共享單車競爭里,如果算車輛損毀的比例誰最高,我相信 ofo 當選應該是毋庸置疑的。街邊大量的小黃車橫七豎八,不是不被人光顧,而是因為損壞而根本無法使用。
為什么 ofo 公司不去修呢?
讓我們算筆賬:一個還算有經驗的修車師傅大概月薪5000,算上稅收社保之類的,我們簡單一點取整6000。這是 ofo 如果招聘一個修車師傅的費用。平均22個工作日下來,每天300元。假設師傅10-15分鐘可以修復一輛車,那么全天工作8小時(實際怎么可能滿負荷運轉)大概能修復24-32輛車。為了好算,假設30輛吧。300元修30輛車,人工成本10元一輛。不過別忘了,修復車輛往往意味著更換零件,假設5元一輛(太貴了比如大梁都歪了的就不修了)。另外,讓修車師傅能夠最高效的工作,應該按照用戶的反饋信息,把損毀的車輛集中拉到修車廠,這里面又有一個運輸成本,我們假設5元一輛(真不貴,來回呢)。
好了。人工成本+零件成本+物流成本,光算這三項,想要修復一輛損毀不算嚴重的單車,成本就達到20元了。那假設修復完了之后,這輛車需要多久才能幫公司賺回這20元呢?永安行的招股文件里顯示(http://mp.weixin.qq.com/s/fMi_jlZ1WjUc2m_RSlbebw),一輛共享單車在半年內產生的收入大概是不到10元。假設 ofo 運營能力更強,收入水平比永安行翻一倍,這輛車又恰好未來半年不再次損壞,產生的收入最多勉強賺回來維修費用。
從用戶的角度,這當然不爽啦:找到一輛車,壞的,再找一輛,我靠又壞的!但是如果站在 ofo 管理層的角度,手里捏著投資款應該去買新車,而不是修舊車,有這么幾個好處:
1. 增加車輛,增加企業估值,以便下輪融資;(估值的時候才不考慮壞車比例)
2. 搶占市場,擠壓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
3. 用新車來稀釋壞車輛的比例;
所以,結論就是:修車成本高不劃算,遠沒有投放新車來的對企業價值大。有限的資源,只能用在最緊要的事情上了,畢竟在互聯網界,延遲一天也許就意味著輸贏逆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