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們養蛙了嗎?我養了一段時間。蛙很好養,窮養也行,富養也可以,不挑食,不報怨,該吃飯吃飯,該寫信寫信,不然就讀書,削木頭,永遠悠然自得,我行我素的樣子。
然后一聲不響的出門旅行,又安安靜靜的回來,帶回來紀念品,有時候是許多土特產。它從不打擾你,也不打算交流,心事全寫在日記里,當然你還是看不見,總之,像個有性格又安靜的美男子。
你不用做更多,除了拔草,除了給它背包裝吃的,用的,或者幸運草,就是等待。沒有設計,不能控制,看不見劇情,當然,你可以猜,可以發揮想象力不停地猜。猜它去過哪里,交了什么朋友,玩的開不開心。
所以會生出許多牽掛?點開游戲,如果看見它在家,會高興,而它總是該吃飯吃飯,該讀書讀書,該寫信寫信,削木頭都一心一意,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誰都不回應。
如果不在家,會猜它去哪兒了?有小伙伴嗎?不會遇到壞人吧。天都黑了,還沒浪回來?
最高興,是蛙寄回來明信片。好了,終于知道我蛙的行蹤,你看,有時候在海邊,有時候在大山,有時候在樹林,自己搭了帳篷,還找到了小伙伴。
游戲簡單到幾乎什么都不用做,“等待”是貫穿游戲的主旋律。
2
人們總喜歡按照自己心意行事,甚至希望替別人安排生活,可這里的每一只蛙都鄭重其事的告訴你,“你是你,我是我,陽光普照,我們各自安好。”
于是我只有不停拔草,想給它買好吃的,買幸運鈴鐺,買最好的碗和燈,包裹和帳篷,希望它走的更遠,旅行更有保障。
我似乎聽見我蛙說,“來,享受和我們蛙一樣的人生啊,嗨,出去浪。。。。”
游戲“蛙”火自然有火的道理,用碎片時間,一點一滴,潛移默化影響你,讓你默默接納它,喜歡它。它難能可貴擊中了安靜、堅守、等待、牽掛、責任、想象、希望等等人們潛意識的品質。
蛙坐在床上邊看書邊打瞌睡是不是也惹你笑了,可我們早該明白生活盡管令人疲憊,疑惑,悲觀,卻是一件不能放棄的事。生活就像打地鼠,希望冒出來,現實砸下去,可希望還會冒出來,對吧。
獨自吃飯,一心一意削木頭,奮筆疾書的背影,是不是也讓你看到和你一樣的孤獨了,人們生而孤獨,大多數人不喜歡,可蛙就像鏡子,照著孤獨的你,也陪伴你,像兩條平行線,只能相望,永不相接。
3
我們的生活像蛙一樣簡單該多好,而現實是,生活不全是孤獨又可愛的蛙,不全是出去浪,不全是堅守,奮斗和希望。
游戲里的小青蛙生而孤獨,但它不會病,不會死,永遠不會老。而我們,會。
我們從出生無一例外的渡過童年,少年,中年,老年,哪個階段都不好過,不管怎樣強大,都有許多風雨。
童年的我們,屁都不懂,處處受制于各種大人。少年也一樣,卻比童年更悲催,背起沉重的書包。中年,更別提了,背上馱著幾座大山,并且開始受制于各種規則,然后凄慘的發現小時候自以為是的自由全是偽自由。
最后是老年,可憐正式開始,沒錢的早死,有錢的也架不住體弱多病以及各種孤獨,年輕時胸懷大志,腹有良謀這會兒再也不好使。多想塞回娘胎重新來過是吧,因為也就童年貌似還輕快些。
金融人擔驚受怕,創業人九死一生,只有腳踏實地,努力工作的人,才窮的叮當響,這些都是大實話。轟轟烈烈也好,平淡無奇也罷,青春就似一根短暫的眉毛,醒來,你會發現脫落了。
我們不是小青蛙,從未生活在童話里,時光在眼角刻下的皺紋讓我們懂得,再不濟的人生,有所規劃總好過得過且過,因為有錢的老頭老太一定好過沒錢的,因為童話里青蛙王子也得有錢的當。
但金錢假如你太想要,它又會變大,會吞噬你,占據你整個心房。那么得到了你會忘乎所以,得不到會痛不欲生。而它的存在,于你整個生命,其實微不足道。
所以懷疑與矛盾處處不在,又時時纏繞,人們在追逐金錢后停歇,在停歇后追逐,不停輪回,甚至將死都不能醒悟。
4
人有多少種,就有多少種懷疑和矛盾,我也是其中之一。
小青蛙浪跡天涯,它從不矛盾,從不懷疑人生,我喜歡它們孤獨,簡單,卻又相信沒有人會是它們其中的一只。
我總是對人性與事件保持高度懷疑,理論上看清人性丑惡,才愿意相信世間美好。出發點永遠開始于懷疑,剝離細枝末節,主觀相信了才會相信,主觀不信就沒有被說服的可能性。
羅素說過“這個世界的問題在于聰明人始終充滿疑惑,而傻子們堅信不移。”不覺得嗎?先賢的話總令人震動,歷經世紀,仍舊振聾發聵。如果這個世界真有童話,相信你也想做那只聰明的蛙。
所以我看起來樂觀積極,結交新朋友也歡天喜地,可骨子里,總是悲觀的人。
任何挑戰人性的人與事,都能扎破悲觀的泡泡,越來越喪,越來越喪,然后再從骨頭縫里擠出樂觀,越擠越多,越擠越多,從而面對生活。
很不幸,不管如意否,生活都會嘲笑著走向你,自己選的生活自己得咬牙走下去。可以確定的是而立那年我們被正式套上枷鎖,基本走一程,就會發現太苦,選得道路太爛,于是后悔想重選,但沒門,想放棄,更沒門。
生活除了大耳光抽你,就是輕蔑得笑著再踩你幾腳。不論你是誰,曾經怎么浪,你都不是蛙,經歷漫漫一生,總顯得力不從心。
5
孤獨的小青蛙不會經歷意外,永不面對生死。我們呢,無從回避,不能漠視,我們會經歷病痛,不能長生不老,我們有天會老去,會對這個世界說Bye。
曾看過一部紀錄片,豆瓣評分9.7,《人間世》,是部特別優秀的新聞紀錄片,人間百態,要震動就震動到你靈魂的那種。
它聚焦了醫患雙方面臨病痛,重癥搶救,器官捐獻,抗癌日記,臨終關懷,經歷生死時,人們做出的重大選擇。
十集每一集都很感人,都很沉重,都能觸發淚點,哭過你會對懵懂生命進行長時間思考,以及思考后的善意表達。
也曾看過“如何看待日本的孤獨死?熱鬧死就一定好過孤獨死?”這類題材的報導和紀錄片,都被深深觸動,最后誘發不可救要的無力感。
孤獨是人類的歸宿,誰也不用逃,逃也逃不了,如果孤獨死是一種選擇,選擇的人不見得難過,或者并沒時間難過。孤獨死若是有尊嚴的死法,在有些選擇者心里一定認為比熱鬧死高級多了,比如張愛玲。
我喜歡張愛玲,看過她全部書籍,喜歡她與生活相處的態度,以及她從容的晚年。無論多少人說她晚景凄涼,我都不覺得。
兒孫滿堂是幸福的一種,另一種是與你喜歡的在一起,她一絲不茍的手稿,精致的假發,漂亮的花裙子,以及身故搭著的心愛毛毯,都明明白白的昭告天下,對自己,她從不薄涼,她的薄涼,只是不喜歡人罷了。
6
同樣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若絕大多數害怕孤獨的人們,一生都害怕孤獨,從未挑戰它,不曾戰勝它,不能接納它,永遠不能與它和平相處怎么辦?
你喜歡熱鬧,需要熱鬧,孤獨理所當然就會變成你的劫,而你用盡一生恐怕也渡不了。
前不久看了份2017中國空巢老人現狀報告,預計2030年,我國老齡人口將近3億,空巢老人比例或將達到90%。可以預料,當我們步入老年,步入中年的兒女早已不堪重負,更多能依靠的是我們自己。
你可曾問過自己,無法與孤獨相處的你,老去后怎樣面對病痛?怎樣擁有體面的生活以及有尊嚴的晚年?
如果你從沒有答案,現在應該開始思考。未雨綢繆,從現在起,看清人性的惡,獨善其身,也相信世間美好。
如果你還沒有答案,我給你一個。規劃你的人生,儲備你的金錢,打開你的心胸,與健康賽跑。
時光荏苒,其實你離老去,只差一個中年人。
注:本文版權歸?小咪小不?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