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上午照例是一家四口前往琴行,姐妹倆是先后跟著同一個老師學琴。在大女兒學琴的時候,我和妻子帶著小女兒到必勝客點份飲料,同時也讓小女兒補一下昨晚的日記。 嗣后,小女兒去學琴的時候,則是大女兒到必勝客來完成一些回家作業。
這一切都是套路,今天的計劃也同樣如此。然而,今天當我和妻子、小女兒在必勝客就坐之后,好心的服務員給小女兒換上了一套寶寶餐具,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看著面前的寶寶餐具,小女兒原本笑逐顏開的表情逐漸凝滯了,然后小臉慢慢漲得通紅,兩只手緊緊攥成了小拳頭壓在桌子上。一時間,我和妻子都沒有反應過來發生了什么情況,搞不清怎么會變成這樣一副狀況。
事態還在進一步惡化中,小女兒由開始紅臉攥拳的怒氣狀態逐步像委屈狀態轉變,原本瞪大的眼睛眼圈一紅就涌出了淚水。妻子問她,寶寶,怎么了?在轉過一口氣后,她終于憋出了這么一句話:“為什么給我寶寶餐具?當我是傻的啊!”
原來是為了這么檔事,我和妻子終于長出了一口氣。妻子馬上勸慰她說,哎呀,服務員阿姨是好心啊,生怕小寶拿大人的刀叉不小心弄傷,但沒有想到小寶已經長大了。這樣,媽媽和小寶的餐具換一下,可以嗎?
經過一番勸說,小寶終于將情緒平復下來了,服務員也及時送來了一份手工紙,讓她將注意力轉移到了別的事物上去了。
這件事情看著挺小,但卻讓我生出了不少反思,為什么小寶突然對給她寶寶餐具會有這么大的反應呢?我想有這么幾點:一是之前有多次來過必勝客,都是正常使用的成人刀叉;二是新學期開學后,升到中班的她正感覺良好地自詡已成為幼兒園中班的“大哥哥大姐姐”了;三是8月中下旬以來突飛猛進的五子棋水平讓她與家中的其他成員都能互有勝負,從而讓她感覺自己在智力上已經和大人差不多了;四是寬松的家庭環境讓她擁有很多的自主權,在成長方面獲得了較為獨立自主的人格。
這四點可能就是觸發她對寶寶餐具反應如此之大的原因。尤其是第四點,服務員在對她進行有差別對待的時候,讓她感覺到了一種“被小瞧了”甚至羞辱的感覺。最近,正在讀《被討厭的勇氣》一書,是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古賀史健合著、介紹奧地利哲學家、心理學家阿德勒的思想的一本書。書中提到,人類可能是唯一一種身體發育要遠遠滯后于心智發育的生物,很多時候在身體還表現為是孩子時,其心智可能已經接近甚至達到成人的水平。這個心智不是僅僅指知識層面,而應該是指在人際關系處理、事物基本判斷方面,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可能并不亞于成年人,有時或許還能做得更好。但就像之前在《我也有自己的“朋友圈”》一文中提到過的,成年人尤其是父母往往缺乏像對待成年人、對待朋友那樣去對待孩子,不能充分信任孩子,不能與之平等相處,甚至總是想著要控制孩子按著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學習、生活、工作、成家等等。
今天的必勝客服務員給小女兒寶寶餐具完全是無心之舉,也是好意。但總是放不下孩子、總是想控制孩子的父母,我想如果總是把孩子“當成是傻的”,最終可能“傻”的是自己。父母不是天生就會的技能,是需要在與孩子相處過程中不斷習得的,學習克服那樣的“傻”勁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包括我自己,愿與天下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