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孤獨,不成功又如何?

圖片來源于網絡


01

《孤獨:回歸自我》寫到:“創作的能力似乎提供了一個不可替代的機會,使人可以‘在孤獨中追求個人發展’。我們大多數人主要是通過與他人互動才得以發展和成熟。兒童、青少年、配偶、父母、祖父母,這些與他人相關的角色把我們的一生劃分為一個個不同的階段。藝術家或哲學家則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獲得成熟,他們的人生階段不是由與他人的關系決定的,而是基于其作品的本質變化與成熟度來劃分的”。

這樣的一段話大致道出了不同的類型性格人生成長發展的路徑大不相同的樣態,很大一部分人是在社會關系中獲得想要的生活與發展,他們事實上有著自我的獨特優勢,從宏觀方面看,是資源整合的能力,社會、企業的發展當然離不開這樣的人類群體。

所以這樣的群體因人際關系而獲得價值的同時也重視自己在人際關系中的位置,故而也難免于異常重視他人對自己的態度,當然,也有很多的高人修煉自我以至于人情練達。

而另外一類群體,以創作能力構建自我的生活,外面的旁觀者以為的孤寂在創作者看來正是好的享受時光。

所謂旁觀者清倒也就未必了吧,當局者的快樂卻不容易被旁觀者所真切地體驗,而假如旁觀者并非與當局者屬于同一類人時即便調換位置也并不能互通感受。

02

聽李健的歌,總可以給人安靜而又有些憂郁的感覺,歌聲在空氣中久久縈繞,而李健的歌正如其人,安靜又獨特,與世界和諧共處而又不逢迎潮流。

他不喜歡娛樂圈,不喜歡這個行業,不喜歡被當作明星追捧,只是因為喜歡音樂,所以才堅持了這么多年沒有放棄。

金錢與名利不是他堅持的動力,也不是必不可少的目標,這些在他看來只是幫助把事做得更好罷了。

選擇離開水木年華后在外界看來他沉寂了七八年,而在他自己看來是一段孤獨又美好的時光,可以安靜地從事創作,積累了不少的他自己挺滿意的作品。

所以不成功又能怎么樣呢?在李健看來這都沒有關系,只要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就足夠了。

當有一個女孩問他在演藝圈這么多年感覺最重要的是什么時,他幾乎沒有猶豫地說到:不要和別人比較,自己和自己比較就可以了。

也許正是因為他有著這樣的心態才可以忍受多年的寂寞,也才讓他唱的歌具有讓人瞬間安靜的魔力吧!所謂歌如其人、文如其人大概真有內在的道理吧!

03

動機可以大體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善于從孤獨中通過創作享受孤獨,這樣的人更多地是通過內在動機來尋求人生的意義。

但是并不是都是如此,如今的社會人心浮躁較為普遍,物質的對比經常令人痛苦不已。

創作已經不知不覺開始從外在動機去尋求動力了,因為在有些強烈的對比中激發了你內心的自尊,要尋求內心的短期平衡。

在這樣的環境下,時間對于每個置身其中的人而言就是不夠用的,要拼盡了全力去實現在這個社會上的一定物質基礎和所謂的地位,加班在一個物欲橫流的環境中許多時候也許根本無法避免,你只有逃離或者忍受。

做一件事,初心往往很美好,可是做著做著慢慢就把初心忘了,開始選擇了外在代替了初心,所以今天那么強調初心的重要,那么提醒人們勿忘初心,原因大概與我們容易忘記有關系吧!

你看看,我們出生下來就被給予了世間各種最美好的祝福和期望,有許多的名字就可以從中體味出各種美好的期盼,比如賢、慧、月、樂等等,我們在世間短短數十年最終追求的無非是快樂、健康,但太多時間里我們似乎真的忘了,以至于為了物質不惜忘記自己的痛苦,沉淪世間。

尤其是進入社會后,世俗的成功變成了幾乎一元化的個人被衡量標準,錢、房、車這些是赤裸裸的炫耀資本,于是一元化標準下的衡量標準成了越來越多人的自我衡量標準。

我們對于自己內心越來越陌生,應酬回來后就一覺睡到天亮,伴隨著酒的濃烈氣味進入了夢鄉;對于工作則被認為是賺錢的工具;對于找對象則認為家境優越是第一位的,即便口頭上不說,內心卻挺認同。

04

好的東西不一定能夠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一味迎合世俗成功標準的東西注定是難以有多少真正價值的。

易中天品三國的百家講壇被許多人贊賞同時也被許多人批評,批評的人說他講的歷史并不是全部尊重歷史。

然而易老并不是專業治史,大學教授的也非史學,百家講壇的作品對于啟發人們的歷史興趣已是相當有價值了,易老在開講時已是年歲不小了,他為這樣的作品呈現定也是享受了不少年的孤獨吧!

即便他這樣的作品大獲世俗成功后,他近些年又開始沉寂了,我們都知道,他又在寫中華史,他懂得享受孤獨的美妙,通過孤獨過程中的創作積累努力呈現給自己以及世人更有價值的東西。

成功許多時候不過是個體為自己喜歡的去努力而在這個過程中不經意獲得的副產品,而在成功之前則需要忍受一般外人所難以理解的孤獨、痛苦,需要無數個日夜不計較得失的持續付出。

05

楊絳先生的父親楊蔭杭,早年留學國外學習法律,后來辭官歸鄉做起律師,然而他的志趣并不在于法律,他遵從自己的內心,喜歡音韻學就潛心研究音韻學,不問到底是不是世俗意義上的有用。

所幸我們通過他的晚年履歷可以看出,他所花費巨大精力研究的學問在他晚年為他謀得一份高等學校的教職,他亦很享受這樣的職業。

很有意思的是,在百度百科上搜索楊蔭杭的經歷可以看到其職業竟是翻譯家和文學家,做了多年律師的他將律師看做是濟世之器具而非賺錢之工具。

直至后來,他對于法治徹底絕望,滿腔的理想在殘酷的現實下化為了泡影,堅持司法獨立的他在官場上剛正不阿,然而他并沒有實現世俗的成功,他后來徹底放棄了法律,潛心音韻學,不想、不痛、亦從另一條道路上尋找自我的價值實現。

那個年代的他已是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律本科畢業,賓夕法尼亞大學法學碩士畢業,名校、海歸,這些在今天看來都很好,然而從他的一生來看,在今天許多人的眼里是典型的不成功的一生。

可是,真的是失敗的一生嗎?

他言傳身教,把子女教育成為真正的優秀的人,楊絳先生一生幸福、有為、求真,其父親的精神在楊絳身上同樣可以探知。

“喜歡什么就學什么”,是父親對楊絳所說的,他自己也是這么做的,不問是否賺錢是否熱門,實際上正是教育子女要做個真正的人,努力享受做人的樂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