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正確對臨?

(1)細看。

細看,就是要對法帖中字的用筆、結構、章法要詳察細審,既要在靜態上把握筆畫形態,又要在動態上理解點畫間的呼應關系。在結構上既要看到線條本身在空間中的安排,又要對線條分割平面后留白的分布予以重視,弄懂空間分布之理。而在整體章法上,要注意原法帖的字間行距,欹正關系,疏密等因素。在這一階段主要解決的是觀察能力的提高,要能看出法帖的微妙之處。許多臨習者只得粗枝大葉,整體看去,似乎與原帖相去不遠,但在細微處則失之甚多,這和抄書并無區別。前人法帖的妙處往往就在一筆一畫,甚至一個小動作之中,都是充滿神韻的。臨帖的時候,眼睛要像放大鏡,能夠將常人注意不到的細節放大。能否做到“細看”,關系到眼界是否能高,眼不高手必不能高。因此臨習者不能盲目機械照抄,應多讀帖,多觀察。

(2)“精臨”

孫過庭說:“心不厭精,手不厭熟”,所謂“手熟”不僅是指臨得形似,而且要神似。要做到形神兼備,初臨下筆自然要緩慢而精到。久而久之,練到一定程度,熟能生巧,而神采自生。事實上,“精臨”對于每個學書者來說固有難度,可這是一切的基礎。在眾多臨習者中,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并不太多。其原因有二:一是在臨習之初,未能做到“眼到”的境界;二是心態浮躁,臨摹功夫尚難達火候。

(3)“深悟”

“學而不思則罔”。用心去感悟,感悟點畫的形態和呼應,感悟結體的神態和照應,感悟字與字間的動態和顧盼,感悟行與行之間的分布和親疏,感悟整篇上布陣與和諧。所謂“形似”不過是對法帖外在形態上的深刻理解;要做到對法帖的風格意境和精神風貌的把握,必須“心悟”——去遐想和感觸前人在揮毫時的情緒變化、運筆動態及作品內在涵養。所以,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即是說,書法貴在神采,字寫出來要有生命,有神情動態;而在字形結構和筆畫上精細,卻神采不足的,只能算是次一等的水平。一個人如果寫的字既有形質之精美,又有神采之鮮活,那么他就等于從古人那里繼承到了精華的東西。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晨起背臨一段書譜,其丑依然。 況云積其點畫,乃成其字;曾不傍窺尺犢,俯習寸陰;引班超以為辭,援項籍而自滿;任筆為體...
    逸之何春雷閱讀 5,440評論 8 37
  • 我叫十一 一二三四五六七 什么時候到十一 十一十一還沒起 跳過七六五四三二一 叫我十一
    十一和七閱讀 210評論 0 0
  •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的骨子里是倔強的人。 我喜歡被當做一只溫順的兔子。又時不時的希望自己像頭獅子一樣充滿野心的活著...
    乘風歸不歸閱讀 912評論 0 3
  • 與你無關的事,別問,別想,別多嘴。幫別人的時候先要保護好自己。 你好,每一天
    A分享閱讀 707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