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理,如果不是這幾天林依晨又被頂上熱門,我也不會想起審視這七年自己都是怎么過來的。女人啊,總是在默默的時光中就亂了陣腳,悄摸聲地變老了。
私自想,其實很不盼著她經(jīng)常活躍在大眾視野,因為我喜歡的就是她看書、寫字、留學、旅行,這樣的時候,我會覺得自己也可以不忙于生存,可以活得更好。
七年前,我初中,我眼中的她只不過就是喊著“直樹...直樹...”的袁湘琴,傻得為愛不顧一切,這時我愛的是她的果敢、單純。暑假在家,一遍又一遍地看《惡作劇之吻》。想著,我也要像她一樣,擁有一個高高帥帥的江直樹。
人都是有皮囊的,她也一樣。那一年,她病了;那一年,她出國留學了;那一年,她看了這幾本書;那一年,她拿了金鐘獎;那一年,她帶著爸媽去旅行了......我的童話,也碎了。我以為她只是戲中人,但她卻好似拋棄了戲,去過起了自己的生活,而且過得很好。童話變成普通話的那一刻,常常讓你在十字路口不知向左還是右。
這個皮囊,是生活的必需品。
我可以一輩子純凈,但不可以一輩子單純,對于我來說那是裝傻,這個時候我會覺得沒有目的性地操作方向盤是愚蠢的,是令人不安的。原來啊,人活著不是要被生活圈在一個圓里,而是要以某一點為圓心越走越遠。這是她告訴我的,你以為生活只是讓你升學、畢業(yè)、就業(yè),但其實不是。當袁湘琴變成林依晨,我看這個世界才能更清晰。
后來,我升學了。高中于我來說是段很不光彩的歲月。對所謂學生來說,學習似乎是人生要事,大的不得了。漸漸我變得沒時間看書、沒時間寫字、甚至沒時間思考。做卷子、做卷子、做卷子是我的日常,雖然分數(shù)從來不高。老老實實、照本宣科,不去理會什么感情有了什么變化,連珍惜的青春也不知溜走了多少。太不光彩,并且太浪費了。
這個時候,程又青——“買自己的包,裝自己的故事”的女人出現(xiàn)了。這是林依晨拿金鐘獎的第二個角色。之后,林依晨暫別演藝圈,去了英國倫敦大學讀碩士。原來,還有這種生活啊。慢慢變老的時候,內(nèi)心強大會讓你看著成熟、穩(wěn)重。你可以有細紋,可以繼續(xù)孤單,但絕對要活得自得。程又青離開了相愛相殺的渣男,辭去了早已麻木的舊工作,學會了重新開始......如果我早就知道這些,今天的我會不會因此而變得不一樣?
內(nèi)心的強大會戰(zhàn)勝無謂的善良。不去嘗試的高中生活帶給我的只是干癟的冰冰的畢業(yè)證,在這個小紅本的背后藏著一個無知無謂的我、宛如白開水一杯,世界上最蒼白的大概就是這種事。我,跟程又青,又或者是跟林依晨這種對象,差了可不止一條街這么多。什么應試教育、填鴨式教學的弊端,只不過是懦弱的保護色,言不由衷而已。
但是,這世間哪有什么不公平啊,時間只會在你后悔的時候啪啪地抽耳光。今年我大學畢業(yè)了,失業(yè)、待業(yè)什么都來得太容易。生活只讓你不要干什么,但不會告訴你怎么活下去。如果你有方向盤就過得好,沒有就要變差。
前陣子金鷹節(jié)上,獲獎的胡歌感謝了三個人,鄭佩佩、李雪健,還有林依晨。他說這個人告訴他“演員應該是怎么樣的”,而且她也一直是這么做的。
昨天,金馬獎典禮上有這樣一個亮點,媒體給的標題是“林依晨狂飆韓語”。這一次,一下子把我拉回七年前的某一天,“好希望自己也可以像林依晨一樣,去國立政治大學讀韓文系啊”,我說。
然,對于今天的我,“好希望”也只是希望而已,我也只不過是學了自己不愛的專業(yè)的,眾多大學畢業(yè)生其中的一個罷了。幸好的是,34歲的林依晨還是當初十七八的那個樣子,不管是容貌、內(nèi)心、還是一嘴流利的韓語。這,就足以讓我覺得自己還有轉(zhuǎn)性的空間。
那么你呢,生活是把你磨尖了、還是鈍了?
不管你是什么樣子,希望我們都可以從容、強大、像林依晨那樣自我主宰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