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吉祥物引發的話題
昨晚,央視春晚官方微博公開了猴年春晚吉祥物“康康”的設計原稿及立體效果圖。結果,收獲無數吐槽,讓廣大網友在沉寂了一段平淡歲月后,又有了發揮段子的良好時機
聽聽小朋友的聲音
我和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一樣:乖,一個紅綠燈啊。可隨后多年形成的“問題不止一個答案”的思維,讓我做了以下兩件事情:第一,我給敬愛的郭老師發了這只猴子的圖片,讓她幫忙轉給她10歲的女兒豆豆,豆豆在微信里歡快的回答:真可愛,好有趣。第二,我和12歲的小外甥通了一個簡單的電話,然后把圖發給他,問他第一反應,他的回答和前面那位小姑娘出奇的一致:很可愛的小猴子。大家發現沒?在孩子的世界里,這只猴子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丑,甚至是具有可愛性的。那么我倒有了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越大,越開始有了更多的吐槽呢?
先分享一個故事:我讀大學的時候,有一門課程叫創新思維,當時的授課老師叫崔晨丹,一個說話很有魅力的女人。她拿出了一副圖:一個有點像古代時候的單輪小推車,然后讓我們評價這個車子。我的同學七嘴八舌,有的說手柄太長,有的說樣子太丑,有的說不太穩定,總歸一大堆的問題,崔老師聽完笑呵呵的說:難道你們就沒有人覺得它其實還不錯嗎?或者有沒有人覺得它至少是輛車,給我們省了很多體力呢?要知道,這個工具的發明可是人類歷史上偉大的進步,不亞于杠桿原理。”
很多年過去了,這個課堂互動我一直記得。闡述這個故事只是想說:有時候我們是不是成長的有點太快了,然后迫切的想向這個世界表達自己的聰慧,而忘記了當初最美好的純真。十歲或十幾歲的孩子第一認知是“好可愛有趣”,可十幾歲以后的人就變成了“這只猴子真丑”。我常聽一句話叫“越長大,越孤單”,可我們孤單的來源究竟是什么呢?怎么莫名就變成了越長大,越懷疑,越懷疑,越批判了呢?
我理解的吉祥物
“吉祥物”,我試著百度百科了一下,但是出來的內容枯燥無味,沒有什么可讀性,我還是試著自己做一個解讀吧。沈敏特教授給了我很大的影響,其中有一條是:他很推崇中國的漢字,認為每一個漢字都有意義。我對此深表贊同,所以今天也愿意試著去做一個拆解來分析。“吉”,上面一個士字,代表著人物,下面一個“口”代表著言論,也就是人在張口說話。我在中學時候背的最熟的一篇課文叫《口技》,其中有段話是這樣:“雖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如此多的人同時說話,自然是有很多的聲音發出的,但是“吉”自己很少出現,它一般都會和“祥”在一起。“祥”是什么?左邊“衣”為豐衣,右邊“羊”為足食,那么“吉祥”合在一起就是“大家一起說穿暖吃飽”,也就是表達美好祝福的意思。
那么問題來了,怎么明明僅是一個“表達美好祝福的物體”,社會大眾卻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美丑上呢?這種單純的美丑評析,很容易讓我們忽略事情的本身?!翱悼怠奔槲锏脑O計師是韓美林,就是北京奧運會“福娃”的作者。他在設計作品的時候,用了水墨這種中國元素,顏色配比也考慮了中國風搭配,那張官方附帶的“康康”名片也是費盡營銷人員的心,語句介紹帶有很強的傳播性和趣味性,可如此靈感+用心造就的成果卻被網友單純的美丑所淹沒,不得不說可惜
最后再留點話
我拒絕這種二元對立的評價事物方式,任何一樣東西的存在都有其合乎規律性的東西。并非“原來不是美就是丑”,可能“只不過是你天真的以為”。中學政治經常講“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哲學觀,難道大家忘了2014年南京青奧會那只二胡卵子最后成功逆襲的案例了嗎?如果您現在下言過早,也許會反過來抽自己的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