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雪琴
元旦假期前一天,我到一個社區帶領親子活動。有一個4歲左右的小女孩,跟著媽媽一起過來。
一開始,她有些害羞,媽媽讓她跟我打招呼,她都羞澀地笑著藏進媽媽的懷里。隨著游戲的進行,小女孩跟媽媽互動很好,也越來越放松。
小休的時候她跑到我面前,小聲跟我說,“老師,你可以幫我一個忙嗎?”
我連忙躬身低頭,問她,“可以呀!你需要我幫什么忙呢?”
原本笑著的她,嘟起小嘴,“你可以不可以也教下我爸爸怎么玩這個游戲?”
我有些好奇,“當然可以呀!下次你爸爸一起來參加時,我就教他好嗎?”
小女孩很委屈地說,“可是我爸爸都沒時間陪我玩,我好想爸爸可以陪我玩這個游戲!”
我抬頭看了看站在旁邊的媽媽,媽媽很無奈地笑著說,“爸爸工作忙,很少時間陪她,她特別希望爸爸可以陪她。”
我感受到小女孩對爸爸陪伴的強烈渴望,更感慨孩子小的時候,對于愛和陪伴的需要,真的是毫無保留和掩飾,這是多么難能可貴的時光啊!
我有些心疼地抱著她,“看來你非常想要爸爸陪你對嗎?如果下次我見不到爸爸,可以請媽媽在爸爸回家的時候,教爸爸怎么陪你玩這個游戲,你看可以嗎?”
小女孩想了想,點點頭,“好的!”
活動結束后,看到小家伙們對我手里的話筒特別感興趣,我就在最后增加了一個環節——每個人分享一下參加這次活動最大的感受和想法。
這幾個孩子,平均年齡3歲,有幾個還不到3歲,話還說不順溜。因此,我原本只是打算讓他們過下用話筒說話的癮,并沒想過他們會說出多少感受和想法的。然而,我錯了。
輪到這個4歲小女孩說話時,她再次皺起小眉毛,“我覺得今天的游戲特別好玩,我真希望我的爸爸可以陪我一起玩!”等她說完以后,把話筒遞給了旁邊還不到3歲的一個小男孩。
這個男孩,參加活動前他因為剛睡覺起來,一直睡眼惺忪地跟奶奶坐在旁邊看,沒怎么參與。小家伙拿著話筒,有點緊張,想了一會兒很認真地說,“我喜歡我的爸爸!”
我被小家伙突如其來的一句話弄得有點懵,奶奶在旁邊解釋,“因為他爸爸平時陪他玩得多,聽到那個小姐姐說希望爸爸陪著玩的時候,可能他就想到自己的爸爸吧!”
那一刻,我被這兩個孩子深深地感動了。
那個4歲小女孩,內心渴望著爸爸的愛和陪伴,從頭到尾都在念叨“我好想爸爸陪我玩!”孩子內心需要爸爸,就不厭其煩地表白對爸爸的渴望和需要。
直到最后合影時,媽媽抱著她站在我身邊,她還嘟囔著,“我好想爸爸多放一天假陪我哦!”我忍不住摸摸她的頭,“嗯,我好想給你爸爸領導的打個電話,給你爸爸多放一天假陪你呀!”小女孩猛點頭。
那個一直沒睡醒的2歲多的小男孩,聽到旁邊姐姐說爸爸,馬上想到自己的爸爸陪自己玩得很多,毫無保留地表達對爸爸的喜歡。
無論是表達需要爸爸的陪伴,還是表達對爸爸的喜歡,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都有一個寶貴的品質——毫無保留地表達自己對愛和陪伴的渴望與需求。
想想那些剛上幼兒園,哭鬧著不肯放開媽媽手的孩子們吧!其實那是多么寶貴的情感表白啊——我需要媽媽的陪伴,我離不開媽媽!
當父母能夠感受到,孩子哭鬧著不肯分開,是他對父母的愛和陪伴的強烈需求時,想必在孩子哭鬧時的情緒也可以更加平和、更少焦慮和煩躁吧!
孩子6歲以前,是父母最容易通過愛和陪伴,給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和自我價值的階段。這時候的孩子,通常都會毫無保留地向父母要愛和陪伴的。孩子內心像明亮而清澈的湖面,任何的想法和需求,都坦誠而真實地敞開。
我在工作過程中,也接觸到一些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內心深處也依然渴望來自父母的理解、關愛,但他們大都不愿意向父母表達愛的需求,甚至連跟父母說話都減少很多。
很多孩子進入青春期的父母,跟我表達過同一個苦惱——不管你怎么關心他,他似乎都很抗拒,心不甘情不愿的樣子!
不是他們不愿意跟父母親近,而是到了生理和心理獨立的年齡,他們無法超越身心發展規律,還像一個3歲孩子那樣,毫無保留地抱著爸爸媽媽說,“我好愛你,我好想你陪我!”
一旦錯過孩子那個毫無保留向你要愛的階段,后續想要重新和孩子建立親密的關系,是需要花費加倍的心思和精力,也不一定能夠達到理想的效果的。
孩子幼兒園階段,恰巧也是很多父母在工作和家庭上,壓力最大的時候。這時,工作上不夠努力,可能就無法跨越到更高的發展階段、有更好的收入來支撐家庭。所以,我非常理解爸爸們在這個階段,承擔的經濟和心理壓力。
不過我在想,即便在工作忙碌、不斷出差和加班的過程中,如果有意識、有技巧地,在陪伴孩子短暫的時光中,陪他玩耍、表達對他無限的愛和思念,也會讓小小的孩子感受到更多愛和溫暖吧!
請珍惜孩子毫無保留向你要愛的時光吧!這是在他生命之初,你能給的最好的禮物,也是培養和建立孩子安全感和勇氣的關鍵階段。
如果目前實在沒辦法做到每天陪伴,那么就在有限的陪伴中,像孩子一樣,毫無保留地抱他、親他、表達對他的愛和思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