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社會假想

David Brin寫過一本書—— (《透明社會》),從書的副標題中便可窺得主題——“will technology force us to choose between privacy and freedom?”。在書中作者旁征博引許,探討各種信息自由所挑戰的社會議題,如:智慧財產權、限制、自由、責任及隱私。而不同于以往社會輿論的腔調,作者并沒有認為信息化在挑釁人類的隱私,而是認為應該尋求一種“相互透明”(reciprocal transparency),在監控者與被監控者之間建立平等的透明渠道。

也許現在來看這個話題有些陳舊,但這本書寫于90年代末——一個社交網絡尚未誕生的時代。十多年后的今天,回頭看看這里的討論,依然有不過時的部分,但在虛擬網絡與現實之間,那層隔斷逐漸模糊。在我小時候剛接觸電腦時,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在網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而如今,如果你是一條網絡上的狗,那么很快你周圍的伙伴們就會發現,原來現實中你也是一條狗。這個進程的推進得益于許多方面的發展,而不能抹去的那一位就是Mark Zuckerberg(馬克·扎克伯格)與他的Facebook。

在Facebook之前存在著社交性質的網絡,也存在著接近實名的個人博客,當然即時通訊這種在一定范圍內實名的工具也是自然存在的。然而Facebook卻是在推動實名制社交進程中最強大的力量,如今這個平臺內擁有12.3億的月活躍用戶,而他們都在頂著真實的身份與他人交流。當然,你可以認為Facebook的實名化更像是商業策略(廣告商的確會更青睞擁有實名數據的平臺),但考慮到Facebook內部對此的激烈辯論,這么多年來能堅持下來的唯一理由便是——Mark對此有著執著的堅持。好吧,這個說法并不完全準確,在最新的一些Facebook旗下的應用用戶確實可以匿名登錄。對此,Mark在接受采訪時說“我不知道這個擺動是否幅度太大,但我確實認為,我們正處在一個我們不需要繼續只做實名制的時刻。如果你總說處于實名制的壓力下,我想這就是一種負擔”。沒錯,Mark對此有些搖擺,但在討論這些之前我們可以回顧下當年他對構建一個透明社會的假想。

在2009年的一次采訪中,Mark反復強調了一句話——你只有一個身份。而在David Kirkpatrick的那本 (《Facebook效應》)書內則對此做了補充——“一個人擁有兩個身份是缺乏誠信的表現”。這本書用了一章的篇幅特別討論了Facebook實名制的問題,而從中我們也可以窺探Mark的一些理念——隨著社交網絡的加速,在這個饋贈經濟式的世界中,持久的關系必須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而實名是第一步。當然,這個透明化并不是無條件的透明,而是一定范圍內的透明。對于建立好友關系的用戶與完全陌生的用戶,你可以展現出不同程度的透明。本質上,這也根植于上述的“信任交換”思想,而Facebook社交圖譜的建立要求用戶通過一定程度上的“交換”獲取更多的好友,完全封閉與不透明只會壓縮你的社交空間。

從Facebook及與它類似的產品發展情況來看,這個方案似乎是成功的。但它自然有缺陷,其中一個表現便是當用戶關系交錯復雜后,這個平臺逐漸變為了一種形象維護的手段,許多人開始有選擇的發布某些信息,從而使其社交形象更加成為“想成為”的那樣。這自然與Mark宣揚的初衷有所背離。而隨著其他一些形式的社交產品出現,Facebook這樣的平臺難免標上過為嚴肅的標簽,隨著更多選擇與出口的存在,Facebook所堅持的原則看上去會更古板。

這篇文章并非旨在討論Facebook或者社交產品的形態,那個話題我們可以另開專欄,而是要回到“透明社會假想”這個問題上。那么,透明社會是否會隨著科技的發展而成為現實呢?

如果旨在探求Brin書中所描寫的那種“監控者”與“被監控者”間的相互透明,理論上這存在可能,但在實際操作上將困難重重。因為,從古至今,掌握秘密與資源(信息)不對等都是政治的核心,推動歷史發展的秘密動力。倒不如說去嘗試個人對自己信息的控制度的推進,雖然這其中也荊棘坎坷。

如果我們討論的這種“透明”是跳出上述范疇的,僅僅著眼于個體與個人間的話,我們需要重新認識下“透明”的含義。透明是指什么呢?在這里我們討論的局限于網絡世界的身份與現實身份的統一,或者更寬松一點,兩個維度行為的統一。透明應該是局部的、有條件的以及雙向的,透明不意味著沒有隱私,更不意味著任何人都可以毫無顧忌的偷窺你的生活。Facebook的問題在于他們高估了商業和社會轉變的步伐,通過透露自己的身份的確在Facebook打造的世界中更容易獲得對等的信任,從而獲得更多的資源。但它作用于現實中的正面效果十分有限,而為之付出的代價有時令人難以坦然表達自己的狀態。而鑒于你無法讓用戶只擁有一個互聯網ID(與之對應的,現實中一般情況下你只有一個身份。這么說是因為現實中變色龍也是存在的,但是他們卻不得不受同一個身份證件的約束),通過網絡世界的透明影響現實世界的生活便在統計學意義上不那么可靠。但可笑的是,目前的社交網絡在負面領域卻表現的咄咄逼人。當現實生活的普通人出現社會無法認可的行為時,他(她)在網絡世界的身份往往會被挖掘出,并遭受潮水般的攻擊。當然,有時候這甚至不需要你的實名。

現實世界令人不安的一點在于,當與陌生人接觸時,彼此即便十分樂于展示自身的既往行為與興趣也難以實施。因為在這里受限于空間與時間,當對方不在場時我們便難以表達。這個“不在場”成為了限制與保護傘,使得我們時而焦慮時而安穩。意圖建立透明社會的社交網絡應該深知這一點,網絡掃平了空間與時間的障礙,但我們需要制造對應的場景。亦即,為了兼顧透明與自我保護,我們需要把信息置于會話中。目前的信息流的方案是一種無力的設計,它簡單的把“建立好友關系”當作過濾屏障,忽略了關系的變化、忽略了對“維持信任度”做出貢獻的不同、忽略了被動接受與主動獲取的區別。。。。。。

當然,任何一個產品都擁有其多個維度的目標,競爭的殘酷使得目前轉變更加艱難。所以透明社會的進程會比Mark想象的要緩慢,但至少在局部范圍內它已經取得了驚人的進展——名人的實名認證使得他們擁有更廣闊的影響力。而這個時候即便你公開了個人的一切信息,你依然難以匹敵。當然,無可否認的是,這種實名化意味著他們需要精心培養形象以及接受更為廣泛的反對聲。而這種不平等,無論是來源現實世界的因素還是網絡上的投入,但愿沒能摧毀你有些頑固的心。畢竟,不平等是社會千百年來的發展動力。

著名的匿名網4chan創始人曾在TED上做演講稱隨著社交網絡的發展,匿名網絡會很快滅絕,同時世界會喪失一些彌足珍貴的東西。但是從他的立場來看,“匿名和暫時性的結合促成了在別處少見的勇敢實驗和非凡創造”。也許透明社會的假想會遭遇種種問題,而匿名的舊時光也在社交網絡的滲透下千瘡百孔,不管怎樣,我們都碰巧搭上了這輛快速推進的列車,算不上壞事。


圖:Pawel Kuczynski作品。還是推薦過兩次的那位波蘭作家,他有許多畫都有Facebook的“植入”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社交紅利閱讀筆記 書名:社交紅利(修訂升級版) 作者:徐志斌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正文前筆記: 推薦序1摘要 社交...
    鳧水閱讀 9,040評論 4 26
  • 梗來源于基友想要尋找動漫的描述,其實就是一篇傻白甜,以及必然的OCC,請輕拍以及善用只看該作者 以下正文 001 ...
    晏懷瑾閱讀 2,745評論 5 18
  • Android 自定義View的各種姿勢1 Activity的顯示之ViewRootImpl詳解 Activity...
    passiontim閱讀 173,462評論 25 708
  • 感賞我自己接受自己的反復,不怪罪自己,承認跟女兒的沖突是我的錯引起的。 感賞女兒主動和好,可我比女兒還幼稚,斤斤計...
    貴州六年級莊杰閱讀 156評論 0 1
  • 如果你是一個啞巴,說不了話 那么,當事情難以解釋清楚 你我都焦灼如熱鍋之上的螞蟻時 我便可以索性不再打手語 而是堅...
    油茶花先生閱讀 154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