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成功更重要的是,如何找到自己的興趣

圖片發自簡書App

前幾天聽一個教授從專業聊到詩歌,再聊到自己的經歷。他的語氣誠懇而樸實,充滿學者味。專業知識講的頭頭是道,在學術方面也頗有建樹。

但,從哪刻開始,他的眼睛里開始透出了閃亮呢?

應該是從聊到自己會時不時地翻看自己年輕時寫的詩歌的時候開始。謙虛的他也開始略張揚地說:“那時候我怎么寫得那么好!以前的我哪兒來的靈感,可以寫得這么好!”

他忘我的使用著重復句,加強著語氣,從他的眼睛肢體動作似乎看見有種能量在他體內復蘇。他的表情變得生動,情緒逐漸激昂。

你問,興趣是什么?

興趣就是你眼睛里亮亮的東西,就是你內心按不住的雀躍感受。興趣能讓你忘卻疲倦,進入另一個世界。

好好回憶下自己曾經有這樣感受的寶貴時刻吧,按圖索驥,你總會有些收獲的。若還是有些模糊,請不要放棄繼續探索自己。

教授說,活了大半輩子發現:人一定要堅持自己最初的夢想,若中途因生活而妥協轉行做自己不喜歡的行業,最后兩邊都落不著,竹籃打水一場空。他斬釘截鐵地說,當初名校中文畢業就應該繼續寫詩,做個詩人。

? ? ?那他為什么當初選擇轉行法學呢?

因為當時他想著先賺錢養家,一步步走到今天。他認為,詩歌是極度感性的,法學是極度理性的,當自己做了法學的行當才發現不那么適合。雖然他發表過六本專業書籍和六十多篇專業論文,在別人眼中,也算是成功人士了。但在他回頭看來,這些專業著作“毫無價值”,甚至他說不知道那都寫了些什么......

我說,你現在開始寫也還來得及啊。

教授說,沒用了,那時候寫詩是自己生命一部分。現在寫詩不行了,那些激情歲月已經過去,已經寫不出那么“有趣”的東西了。

這時,我腦海里映射出的是梵高一副畫——吶喊。

我想,我聽到的是一個靈魂在吶喊。吶喊他被所謂的現實生活囚了大半輩子。正如現實生活中的一個個你與我。

所以,若你心中已經有答案,那要恭喜你,你已經是幸運兒。

勇敢踏出第一步,不要怕錯。但接著也不要陷入一個又一個“為了證明給別人看,一定要有所成就”而讓自己累死累活的成功學陷阱。

放輕松,要知道真正的興趣是:即使不成功,你依舊對它愛得深沉,樂在其中。

你以為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就會一定會成功?

為什么活著一定要成功?

做什么事兒都想著“成功”,累不累?

老想著證明給別人看,累不累?

人們總是本末倒置,為了證明給別人看,累的都是自己。

如何取悅你自己?如果你要談“興趣”,那就少些功利心,多些平常心,這樣更容易活出真我。萬一成功了,那也是榮辱不驚,水到渠成的事。

如果你覺得自己一把年紀了,還沒有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不要急,繼續往下看。

曾經我也很困惑這個問題,抱怨成長在應試教育生產流水線上的我,平庸而沒有特長,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么。這個問題一度讓我很困惑。于是,我向平日關系要好的大學老師討教這個問題。

她是個十分知性的老師,對生活充滿了熱愛。她對興趣這個話題有另一番理解。她認為,當下流行的成功學過度宣揚了“精英文化”,但事實情況是,喬布斯屈指可數,所以它并不適合每一個人。

或許現實情況是,生活中絕大部分人都做著自己不太喜歡也不太討厭的普通工作。從她的個人經驗來看,她更傾向于相信對某一樣事物的興趣是可以慢慢培養出來的。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因為隨著工作經驗增長,你會對某項工作越來得心應手,而人都喜歡做自己擅長做的事情嘛

說了這么多,其實我并不想給出一個答案,我只是一個在講故事的人。而你更喜歡哪個觀點,是堅持選擇興趣所在,還是慢慢培養興趣,都說明你的心之所向。

不要因為怕錯而后悔當初沒有選擇開始;也不要認為開始了就一定要成功。

人生總會有遺憾,但不要給人生留下太多遺憾。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