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孩子童年時你不做好這件事,以后永遠都沒有機會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如果在孩子童年時,你不幫孩子建立健康良好的自尊體系,以后就永遠也沒有機會了。

1

前天表姐帶小寶來我家做客,吃飯時,小寶在椅子上自娛自樂地玩著,一點吃飯的意思也沒有。

表姐讓他乖乖坐好吃飯,他這才稍微安靜了一會,卻又開始把腳用力踢椅子,椅子向后翹起,我嚇了一跳,連忙去接住椅背,擔心他從椅子上摔下來。

見此,表姐當著我的面,表情嚴肅,略帶地責備的語氣批評說:“媽媽平時怎么教你吃飯的,吃飯時可以這么調皮嗎?”

小寶看著我,臉漲得紅紅地,接著頭垂得很低,身子微微向另一側轉了轉,一句話也沒說。

我夾菜給小寶想逗他開心,他并沒有搭理我,垂著的頭和弓起的背有一點顫動,眼淚在眼眶里打轉,沒有流出來,倔強的小臉漲得更紅了。

表姐似乎感覺到語氣重了,哄著小寶道歉說:“是媽媽不好,剛才不應該在大家面前批評小寶,媽媽以后會注意的。”

似乎被表姐說中了似的,小寶委屈的眼淚這才一滴一滴地低落下來。

家長有時候很容易忽略孩子的感受,總以為孩子還那么小,他們哪懂什么是面子,什么是自尊,總用“調皮”,“被慣壞了”和“任性”這些我們自以為是的想法代替孩子真實的感受。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自尊在孩子產生自我意識開始,便已逐漸形成。它并非生而有之,是后天培養的結果。父母在孩子10歲以前對孩子的影響呈逐漸遞增狀態,之后便逐漸遞減。如果在這個時期,趁孩子還愿意把自己真實的感受告訴你時,若不給及時對孩子進行引導教育,等孩子青春期,本來就叛逆的時候,再想教育就不可能了。

所以,如果在孩子童年時,你不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尊體系,以后就永遠也沒有機會了。

2

自尊主要由兩大驅動因素構成。第一大因素就是讓孩子感受到被愛。當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老師、同伴的愛時,心理會產生一種歸屬感,激發一種“他是值得被愛”的心理暗示,從而產生一種自愛的心理。

如果孩子在童年時期缺乏父母陪伴、遭受虐待,在自愛的構建上便會形成障礙,孩子容易出現多疑和攻擊性強等人格障礙。

還記得云南大學生馬加爵,以極其殘忍的手段殺害4名同學的案件,據昆明警方對馬加爵的審訊記錄,馬加爵認為自己是失敗的,他為自己貧窮的出身感到自卑,他感到所有同學都在背后貶低和嘲笑他,由于他過分關注旁人對自己的看法,但凡感受到別人的輕視或嘲諷都會被視為傷自尊的貶低,這是典型的低自尊性人格。日積月累的低自尊讓他人格扭曲,最終因為打牌這樣一件小事,繃斷他最后一根自尊的神經,最終釀成慘劇。

追溯馬加爵童年成長歷程,他與父母間的溝通十分有限。據他父親的回憶,他找不到自己哪一次陪兒子開心地玩耍過或長時間的交談過。他希望兒子快樂,卻很少說出口。即使兒子對他贈送的禮物很喜歡,卻也只是整天在屋子里把玩,從沒有對他說過些什么,只是沉浸在一個人的快樂中。他妻子更多的時間花在操持家務,偶爾才會夸獎兒子幾句。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問父母愛自己的孩子嗎?幾乎所有父母都會毫不猶豫地說他們有多愛自己的孩子,但他們卻不曾對孩子說過一句愛,甚至不曾抽出一點時間陪伴孩子成長。由于缺少來自父母的關愛,孩子很容易產生低自尊型人格。

因此,作為父母,如果你愛自己的孩子,請把你的一些時間分配給孩子,在孩子重要的成長時期,給與孩子陪伴,不要吝嗇對孩子說出你對她們的愛。

3

第二個滋養自尊形成的因素是感覺自己是有能力的。也就是在重要場合有采取恰當行動的能力,形成自信的人格,進而對自己有合理的自我評價。

僅有父母無條件的愛還不足以建立孩子良好的自尊體系,只有當無條件的愛加上有條件的教育,才能最終建立自信的自尊。

曾經有人說過,我們生來是軟弱的,所以我們需要力量;我們生來是一無所有的,所以我們需要幫助,我們生來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斷的能力。我們在出生地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在長大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在長大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都要由教育賜予我們。

如果沒有教育,劉翔不可能有能力改變世界體育界對中國人不能在田徑項目進入世界前8名的“人種論”看法;如果吳京沒有足夠的自信與能力,《戰狼2》一部非好萊塢的國產電影不可能創下56億的票房神話。教育賦予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能力,一種實現目標的能力。當你被人嘲笑也毫無能力還擊,一無所有的時候,你的自信、自尊只會是枯萎的樹葉,風一吹就散落。

4

可見,自尊體系的建立,對孩子未來情感發展、人格建立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尊體系?

首先,在孩子向你表達懷疑和抱怨的時候,你要做的是閉嘴傾聽。我們很多家長進入一個誤區,當孩子想向她說出煩惱時,很多父母會馬上對孩子說“沒有的事,你要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其實這是一種話題終結者的表達方式,這等同于告訴孩子,你所說的煩惱都是不值一提的,你已經很棒了,不需要有煩惱,孩子自然就沒有繼續傾訴的必要了。

因此,不要急于表達安慰和轉移話題。讓孩子表達真實的想法,讓孩子感受到我們愿意陪他一起尋找解決疑惑的辦法,這是一種被尊重被關注的表現。

其次,不要給孩子貼標簽或者揣測孩子的行動,不要急于插手孩子的事情。隨著對孩子教育的重視,我們都會看一些關于孩子心理教育方面的書籍,因此,當孩子出現某一些和書中類似的行為時,我們很容易揣測說:看吧,你這種行為就和書里說的一樣,是典型的低自尊表現。很多時候,一旦我們為孩子貼了標簽,等于是向孩子暗示,他就是這樣的人,孩子很可能就會按照你貼的標簽發展。

然而,我們看書的目的為的是正確引導我們的孩子,而不是證明我學到了多少教育孩子的知識。

一個孩子自尊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漫長的童年我們可以為孩子做的事情有很多。但是,如果在孩子童年時期,我們沒有給與他們足夠的愛與充分的教育,沒有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尊體系,以后恐怕永遠也沒有機會了。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