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第二個一級分支,包括這個分支,這個分支分四個二級分支,做出來的結構,再看看課本上的線性文字,變得一目了然,“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边@是電影《教父》里的話,看的透不透徹只是你沒有建立起邏輯思維,并不代表你的腦袋有問題,如果你能夠解決一個核心,問題就變得簡單了。中國古人講的“大道至簡”,復雜的事情簡單化,這是思維導圖教授張兵老師的原話,為了提高學習的能力,在大學我花了一年的時候看了張兵老師的公眾號,另外在其他地方也關注過這些,看過別人做的圖解,什么難的事情經過他的圖解都變得很簡單。這世界上沒有所謂的腦運轉的速度快
你的大腦運轉速度和愛因斯坦的速度完全一樣
我們知道,人的思維速度非???,大腦內部的信號是靠生物電流傳播的,速度可以達到每秒30萬公里,所有人都完全一樣,生物電流不會因為你是天才或者不是天才而改變傳送速度。愛因斯坦的大腦電流速度不會超光速,你的大腦電流速度也不會只有每秒20萬公里。請務必記住:你的大腦運轉速度和愛因斯坦的速度完全一樣。
? 所以說,所謂的聰明人和不夠聰明的人,他們在思維能力上的區別并不是誰的大腦“運轉更快”,而關鍵在于思維的方式要對路,在于誰的大腦“運轉更正確”。具體到我們的學習中,學習能力和解題能力的強弱,也不在于誰的大腦天生就比別人“慢”,而關鍵在于是否“正確”。因此,對于一個頭腦聰明的人而言,“思維快捷”只是表面現象,“思路清楚”才是根本。
? 一條正確的道路應該包括三個部分:正確的起點、正確的過程和正確的終點。如果我們在學習和解題的時候不能采用正確的思維方式,就會面臨如下的問題:
? 第一,輸在起點:面對問題不知道從何下手。
? 而思維正確的人則會知道分析題目中的關鍵詞,開始進一步思考。
? 第二,輸在過程:知識點越多,思路越混亂。
? 很多人都玩過一種叫“俄羅斯方塊”的小游戲,如果能夠把各種各樣的俄羅斯方塊按照形狀互補地堆砌起來,就可以不停地玩下去,賺個幾十萬分。但如果只是胡亂擺放,那么只需要十幾個方塊就可以把屏幕填滿,游戲也就很快結束了。
? 我們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需要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如果能夠有效的梳理,人就越學越聰明、越來越淵博,越是綜合性的大考,他的成績就越能和普通同學拉開差距;如果只是像一堆亂七八糟的俄羅斯方塊一樣堆在我們腦子里,大腦很快就會被填滿,學習就會越來越痛苦。
? 所以有不少人小時候學習挺好,顯得挺聰明的,但是隨著年級越來越高,知識越來越多,他就無法應付,學了后面忘了前面,復習前面又忘了后面,成績越來越差;有的人平時學習不錯,做一些課后習題也感覺還行,但是一旦遇到把很多知識點串起來考的題目,遇到綜合性的大考試,成績就一落千丈。這樣一些現象,都是不正確的思維模式所造成的。
? 第三,輸在終點:無法利用已經知道的知識推出清楚正確的結論。
? 很多人在學習過程中有這樣的感覺:相關的知識全都學過、全都知道,但就是不會做題,平時看書聽課自我感覺良好,一上考場就一塌糊涂。原因很簡單:他不知道怎樣才能把學過的知識有效地組織起來,用現成的知識來解決新的問題。
? 還有的人能夠找到正確答案,卻不知道怎么表述。常常有人在某一次考試結束以后,和同學們對題,發現自己答案全對,試卷一發下來就傻眼了:基本上全錯。原因也很簡單:理科的題目,他答案正確,過程亂七八糟,沒人知道他怎么算出來的;文科的題目,他覺得他說的就是標準答案的意思,但判卷老師卻看不出來他有這個意思。一言以蔽之:思維混亂,不知所云。
? 講到這里,我想大家已經可以理解為什么思路清楚對一個人如此重要,因為它直接決定著一個人智商的高低,也對我們能否有效的學習和解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聰明的大腦,必定是一個思路清晰的大腦,反之亦然。
? 如果我們在學習中遇到了前面提出的各種問題,對自己目前的學習效率和解題速度很不滿意,總覺得自己不夠聰明,我們應該怎么辦呢?毫無疑問,我們需要努力改變錯誤的思維模式,學習正確的思維模式,讓自己成為一個思路清楚、頭腦靈活的優秀學習者?,F在,就讓我們立刻行動起來吧!
? 小結:
? 1 你的大腦運轉速度和古今中外任何一個天才都是一樣的,惟一的區別在于思維方式的不同;
? 2 正確、清楚、高效的思維能力,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高智商”,不過是建立在大腦正常的運轉方式的基礎上。只要我們遵循大腦運轉的規律,就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
? 3 我們在學習中遇到的很多問題都是錯誤的思維方式造成的,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努力改變現有思維模式,讓自己的思維更加清楚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