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敦煌-額濟納行記

9.29

寫在出發前。

晚,從北京出發,臥鋪,180*50,很緊湊。三排鋪,過道里兩個人背對著也很難通過。我們都略微為這擁擠而有一絲愁緒,但慢慢也都平靜下來,這種艱苦對于很多戶外愛好者來說也都是容易接受的。看得出來,有好多老隊員已經對這種情況一點不感到意外。旅行的意義,一在于景,一在于旅途中的故事,另一就在于同行的人。很多都是夫妻情侶相伴而行,也有很多如我一樣的單身青年。

隨著工作上壓力的加劇和年輕體質的不斷消耗,最近漸漸開始感覺到一個人遠行的疲憊。出行前回了一次家,在家里過完中秋以后閑散地呆了一兩天,本來是一種很好的休憩方式,但我還是不避疲憊地坐了十六個小時的車回京,然后在抵京的晚上再次坐上長途的汽車,走上另一段旅程。之所以要如此堅決地走這段旅程,一是想以走在路上的狀態去放松心靈,去找尋一段緩沖,另一是為了實現去計劃的目的地的一個心愿。我希望會有人陪我一起去行走,但我知道這種狀態的難求,我也無法再寄望于時間的等待去讓我等到這樣一個人。生命總是太短暫,對于人生我總覺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很多當日當時的即時之景,換了時間地點或許是另外一副模樣,又或者,是另外一種計劃另外一種心情,是否能按今日計劃成行也是很未知。因此,我總是不折不扣地按照我的計劃,排除一切地去做計劃的事,這種可預期和按時達成讓我擁有了安全感和滿足感。我想這應該是我執著地要出行的原因,也許這一次以后我不再有如此堅決的心境或是我的生活變成了另外的事項與境況,但現在,總是要繼續走在路上去看景、悟世、經事。



9.30

穿越五省的一天。

寫游記,對于工作生活中越來越理性,對豐富的感性逐漸遠離的,離開學校進入社會,開始變得越來越內斂的男青年來說,總容易因顯出內心的波瀾和不穩定,擔心被人譏笑或是懷疑。又或者,本就因為內斂而收縮了感性的神經。但我還是毅然寫了,為了不浪費旅途豐富的素材和心情。

今天我們要連續穿越河北、山西、陜西、寧夏、青海,一千四百多公里,所以注定了我們要一直呆在車上。早上四點半被司機叫起來洗漱,五點從河北保定曲陽縣服務區開始出發,八點到達山西忻縣,多云,吃了早餐,繼續出發,透過車窗,看到了三晉大地的景色,田野間的杉樹、柏樹呈現出秋葉金黃,混雜在一片未黃的綠色中,晉地多山,但山間田野寬闊,有河有溪。忍不住想起那句"仁者樂水,智者樂山"。每到一個地方,喜歡觀察當地的風土人情,思索一方水土與當地風俗文化的牽連。此時,我想起了一個群體:晉商。晉商的出現除了與地理位置有關以外,他們的經商意識與文化,與另外一個有名的群體其實是很有相同之處的:浙商。我曾到過浙地很多地方,兩地的自然環境也都是這般有山又有水,但山和其他地方的山不同的是,不是壁立千仞的大山,也不是河間湍急的山谷,都是普通海拔的山下寬闊的谷地住著居民。高山深谷,在克服自然困難的過程中容易培養堅韌的性格,低緩叢山和寬闊谷地容易造救不斷進取與平和寬闊的心態。

十二點睜開眼,到達了陜西神木,微微細雨,黃土高原的地貌,溝壑縱橫,黃土貧瘠,但確實穩固,實眼看到了黃土下的窯洞。曾到過西安、華山,但沒到過陜北。縱橫的溝壑,將黃土分割成塊,兩岸相隔,確實需要信天游這樣的好嗓子。

中午在神木吃過自助餐,繼續出發,窗外陰雨濛濛。車上,開始了自我介紹。旅途里會遇到很多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人,有著不同的故事和經歷,但在旅途中,大家都會放下生活工作中的面具,相處過程中會消除很多的隔閡。驢友相互分享自己的旅歷和故事,有外貌文靜玲瓏但卻夜爬火山喜歡跳傘的姑娘,有好幾個四十幾歲但喜愛徒步,爬過貢嘎雪山去瀘沽湖坐豬槽船人老心未老的阿姨。介紹環節完畢,我開始和臨鋪的幾位伙伴打升級撲克消磨時間。

下午4點,開始走到陜西和寧夏交界地帶,寧夏平原的身影進入視線。下著雨,氣溫3-5度。遠處天邊卻出現了晚霞,黃昏的陽光如一條彩帶在平行的天邊橫亙。"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五點,到達沙坡頭,看到了志愿者們種植的志愿林,有很多一米高的樹在山坡上漫目可見,再走過幾個坡頭,三十厘米左右的樹才剛在風沙中成長起來。再走過幾個坡頭,飛機撒播的樹苗散落地點綴在沙表。天開始放晴。

六點,領隊讓大家下車活動了一會,風很大,能把人吹跑,少數攝影發燒友凍著手拎著相機下車拍照。我也下了車照了幾張照片。云很低,陽光被遮在后面,云被風吹著在不斷移動,因此不斷有光從云層中透射出來又繼續被云層覆蓋。道路上,每隔一會會有一輛車疾馳而過,在這寬闊的天地間,更襯顯出了大地的蒼茫。

2015/9/30傍晚攝于沙坡頭
2015/9/30傍晚攝于沙坡頭

十點,從寧夏進入甘肅,今晚我們還將在車上繼續度過,我們將經由蘭州再進入青海。也許是天氣寒冷的原因,大家都裹著被子或衣服,在吃完晚飯后很早就閉著眼蜷縮著入睡了。尚在飯飽難以入眠,我戴著耳機寫游記的同時,聽著石進的《夜的鋼琴曲》,微縮在這小小的床板上,聽著汽車嗡嗡向前行駛的聲音,心里反倒比平時更多了幾分輕松與無憂的寧靜。


10.1 青海湖

早上7點,睜開眼,來到了連綿的祁連山腳下。一望無際的草原、蒙古包、羊群、馬群、牦牛,還有牧羊人,星星點點般點綴在草原上。藍天,萬里無云。

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祁連山腳下

八點,到達住宿地點——青年旅社。典型的藏式民居。五彩的經幡、屋檐搖曳的風鈴、藏式閣樓、墻壁上雙獅火牌的壁畫,藏式花紋的沙發,還有皮膚黝黑有高原紅的藏家人。

藏式民居 閣樓
兩層四合院


屋檐風鈴

簡單洗漱完畢,我們來到了青海湖邊。

高原湖、牦牛
天空、山脈、湖水、草甸

中午吃罷午飯,分成三撥,一撥去了茶卡鹽湖,另一撥由領隊帶隊去了南山俯瞰青海湖全景,另外一撥由我和另外五個小伙伴組成了環湖騎行隊。

我們沿著青海湖,路上經過了很多油菜花田,很多都是當地居民圈了地種了油菜花用來招攬游客的。我們沿著109國道一直前行,初始騎得很輕快,后來在路邊某處選擇了一條小路,歡快地顛簸著騎到了湖邊,沒有開發成景點的湖邊,湖水格外靛藍,水草稀疏,天鵝、頸鶴等悠閑地休憩在湖中一隅。

青海湖邊
環湖騎行路上
青海湖邊
湖中水草與停留的鳥群
湖中沙洲上的飛鳥
展翅飛起


繼續前行,開始出現了腿重乏力,走到湖向內彎曲的一角,我們開始回返。回返時,輕微的高原反應開始顯現,又逆著風,我們開始乏力地往回騎。在不斷的翹首中,我們終于回到了起點,此時已近七點。四個半小時。我們本以為用25邁的時速,我們可以來回騎一百公里,實際上我們來回只騎行了三十五公里左右。

晚飯后,大家都早早睡去,明早六點早飯,六點半向張掖進發。


10.2 奔赴張掖

早上五點半,四十來人的團隊都起了床,月亮還很明亮,銀河清晰可見,星光閃爍。有驢友慫恿我去拍高原明亮的星空,我興致勃勃地提了三腳架和相機奔向屋頂,伴著高原純凈的清風,頭頂星空閃爍出誘人的光彩,但缺少充足的光源,我最終還是沒能很好地拍下來。

吃罷早飯,我們又開始坐上大巴車,奔向下一個目的地——張掖,去觀賞那里的七彩丹霞地貌。

路上途徑連綿的祁連山脈,在國道上行走,海拔不斷起伏,最高處近3700m,灌木叢是主要植被。遠處祁連山雪山主峰一直在視線左右。


遠眺雪峰


祁連山下,大通河谷

漸漸走入山脈深處,山谷和山坡背陽處積雪未化。涂有各家標記的牦牛、山羊漫山遍野。也有羊群在牧民的吆趕聲不緊不慢,悠然地在公路中間走,無視迎面行來的汽車。

祁連山谷

翻過山脈,進入河西走廊,平坦寬闊。麥田間堆放著剛收割完的麥垛,一片金黃。

河西走廊廣闊的麥田

沿著路,我們繼續向張掖、嘉峪關的方向前行。

五點半左右,到達張掖地質公園,停車場停滿了車,入口擁擠了很多人。六點,領隊買到門票,我們終于坐上景區內的大巴,進入景區,里面有三個觀景臺,但因為游客眾多,景區運營安排也不是足夠優化,因此導致太陽下山,我們時間很緊,沒能很好地完成游覽。匆匆地游覽完第一個觀景臺,花了半個多小時擠上去下個觀景區的車,匆匆瀏覽上趕赴下一個觀景區,因為最后一個觀景區才能乘到各個入口的車。太陽很快地下了山,我們沒能看到七彩丹霞被夕陽照耀時最美的風景,也沒能在天黑前去到最好位置看到色彩最豐富的巖層。不過還是很被這種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驚奇。

張掖七彩丹霞地貌

10.3 去向敦煌

在張掖,吃過早飯,九點半左右出發。

途徑嘉峪關,至酒泉,戈壁在阿爾金山脈下延伸,地勢平坦,植被稀疏低矮,藍天下的空氣中漂浮著塵土,窮目遠望,一片蒼茫。

戈壁灘

我們向玉門關的方向繼續前行,路經瓜州,戈壁上的植被越來越少,在沙的表層有一層黑色的礫石,我猜想應該是為了防止風沙而人為傾灑在這如荒漠一樣的土地上。

晚上入住了敦煌新青年旅社后,去了敦煌夜市,小分隊腐敗了一頓,自然少不了負有盛名的馕坑肉、手抓羊肉,我們暴食了一頓,最后還遺漏了很多未解決食材,酒足飯飽地散步回了旅社。明早六點出發,去莫高窟、鳴沙山與月牙泉。


10.4 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

早上六點即起,赴莫高窟門前排隊。很多戶外團隊也都很早過來排隊。八點半左右進場。

游客眾多,摩肩擦踵,先后游覽完了開放的96、100、130、148號洞窟。窟內很多壁畫都還相較完整。色澤依然保持得很早,聽介紹,這是得益于礦物顏料的原因。

隨后。我們又游覽了陳列陳列室,看了很多未開放洞窟的仿制壁畫,以及很多莫高窟敦煌研究院的人物及歷史,游覽途中,吸收了很多新知識。

下午,來到鳴沙山和月牙泉。

(以上的文字都是旅行途中寫的,回來以后大約半個月都是疲憊的狀態,起先還有幾天處于醉氧的狀態,渾身乏力。把生活和工作中其他俗事都了了后,決心再把這篇游記補全。是有下文)

我們先沿著平緩的沙山腳下到達了月牙泉,月牙泉里湖水清亮,旁邊長滿一米多高叢生的草。恍然有種錯覺,誤以為是江南水鄉。但轉身視線所及處的黃沙會提醒你,這是鳴沙山下的月牙泉。心中自然是覺得震撼的,在如此干旱的西北地區,在被沙環繞的地形中,月牙泉如何保持了一池泉水,清澈如許,豐盈如許。

月牙泉

賞完月牙泉,我們沿著沙山麓開始爬鳴沙山,坡度約在70左右,但每一步的行進都很艱難,通常是向上一步的同時也要向后滑退一半。有方便攀爬的鏈梯,但沙漠白天的高溫,以及較陡的坡度,還是讓很多人累喘吁吁。我沒有爬鏈梯,我沿著鏈梯旁徒步踩著黃沙爬上了沙峰。在山腰時,我已開始大喘氣,每次只能堅持往上爬一兩米遠就休息片刻調整呼吸。途中有好幾次想放棄從沙里走轉而踩梯上爬,但還是憑著一股擰勁堅持了下來。爬上山頂,一下坐倒在黃沙上。片刻起身,沿著峰頂一路拍照玩樂向回返,有風吹來,吹動沙向前跑,我們聽到窸窸窣窣略帶清脆的沙響的聲音。

登沙峰鏈梯


沙梁
沙山

日落前,我們開始集合,開向玉門。


10.5黑水城、怪樹林

第二天,我們開始從玉門出發,奔向額濟納。

當然,大部分的時間還是在車上度過的,一路上全是茫茫的戈壁。途中,經過弱水河,我腦海里想到了那句“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不禁偷偷暗笑。弱水河邊,途中我們又下車在瓜攤邊上吃哈密瓜,吃了個肚子圓,又在茫茫戈壁上的公路上各種跳躍擺拍。

下午3點左右,我們到達了怪樹林和黑水城。

怪樹林,不死的胡楊雖面色干枯,但卻把根深扎在沙里,以飄揚或是佇立的姿態展示著不朽的心志。更有少數枝頭還留著有綠變黃的少數樹葉,更是在這茫茫素色的黃沙枯樹中,展示了殘缺卻又昂揚的斗志。


站成自己姿態的胡楊
不死樹
勃發的生命力

黑水城,漫漫黃沙中的一個土城,雖然是荒蕪的城堡,但從輪廓上和四周城墻圍出的城池面積,還依稀能看到這里當初的繁盛。漸至日落,我們返車出景區往額濟納市區。

黑水城內景
黑水城內圍城墻

晚上8點半左右,在旅社老板的引導下,來到了住宿地。


10.6 胡楊林

早上6點,早起,到胡楊林景區,一為了避免高峰人潮,二為了趕上日出。胡楊林景區有八道橋,兩道橋之間的距離相隔很遠。從入口行至二道橋,天色漸明,我們加入了湖邊等日出的隊伍,靜候日出。慢慢地,太陽開始快速地躍出水面,升至東邊云彩后。日出景象我似乎難以用語言描述到位,我也看過很多次日出,但依然會感嘆景色的美麗。


額濟納日出

看完日出,收拾相機,開始沿著二道橋一路看湖邊的金色胡楊,和湖水一起,組成了一幅山水畫。我又開始有了錯覺,仿佛走在江南有山有水的土地上。我們開始用逆序的方式乘車先到達八道橋,然后依次返回七道橋、五道橋、四道橋、三道橋游覽。八道橋在巴丹吉林沙漠,相比鳴沙山會少一些雄壯,沒作太久停留,七道橋遍布著叢生的低矮胡楊,自成一景;五、四道橋有成片的胡楊,干落的樹枝垂落在林間,土壤干疏,走在其間,閑適浪漫;三道橋的紅柳或成片,或小叢,點綴出一片燦爛的金色之景。


水中胡楊


胡楊林

午2點,返回旅館,乘車回京。

沿著中蒙邊境線不遠的地方,我們走過了茫茫的無人區。經過無人區的時候,車上很沉寂,和外面蒼涼凄清的茫茫戈壁一樣。

無人區

晚上到達鎮上,領隊安排了時間下車吃飯,9點將由當地一位交警開警車帶我們開到下一個地域。我沒有胃口,腸胃也不太好,但路邊沒有廁所,服務區也沒有,加油站工作人員給我們指上路后邊茫茫的戈壁,于是,在蒼茫戈壁的夜空下,伴著廣闊戈壁吹來的夜風,我如一部青春小說的主人公那樣,蹲在茫茫的戈壁的夜空里,只是不曾在這般情境下思索人生和未來。雖然當時的景象畫面感不美,但那件事總被我覺得是此次途中一件讓我難忘的經歷和讓我覺得不一般的事,總有隱隱的豪情覺得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10.7 返程

車上的一天,內容只有睡覺、進食和聊天。前兩項內容是乏味的,但后一項活動總是有事可以挖掘的。途中,每個人又各自進行了一次發言,幾天的熟識讓我們這次發言少了最初的那份客套或拘謹,多了很多旅途的感悟。

返程途中,經歷了輪胎損壞,比預計時間返京要晚。到達牡丹園,已快晚上11點,老大還在等候,并從朝鮮土地給我們帶回來了一箱蘋果,我們拿了蘋果,各回各家。


寫在最后:

旅途總是難忘的,回來以后,繼續重復朝九晚七兩點一線的生活,最初總有一種不適感。漸漸,因為工作忙碌,也因各自再次回到了另外一種日常生活的軌道,我們在群里漸漸沒有了當初那么多會聊的話。但我想其他同行的伙伴應該和我一樣,想到這次旅行,心里總是暖的,想起互相陪伴一起經歷這次旅途的人,總會閃現和回憶起很多情景能讓我們會心微笑。再或,多年以后,當我們足跡走遍祖國大江南北或者世界各隅的時候,這次旅程對我們來說,依然有不變的溫暖和美好的回憶,依然唯一。

END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