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壇廟
1.祭祀
(1)祭祀的含義祭祀是對人們向自然、神靈、鬼魂、祖先、繁殖等表示一種意向的活動儀式的通稱,它的出現大約在舊石器時代后期。壇廟即起源于祭祀。
(2)祭祀的起源時間祭祀起源跡象者,一般約為2萬~4萬年前,最多為10余萬年前,更早的跡象則難于尋覓。
2.不同時期的廟壇
(1)新石器時代后期
①良渚文化祭壇
a.發現位置1987年通過浙江余姚瑤山遺址的考古發掘而被確認。
b.建筑布局
第一,祭壇共由三重遺跡構成,最中央的是一個略呈方形的紅土臺;在其四周,是一條回字形灰土溝;灰溝的西、南、北三面,是用黃褐土筑成的土臺,東面是自然土山。
第二,根據現場遺跡,估計外重臺面上原鋪有礫石,現西北角仍存兩道石砌,殘高0.9m。
第三,祭壇的中部偏南分布兩排大墓,共12座。
②紅山文化女神廟
a.發現位置位于遼寧建平牛河梁一個平臺南坡。
b.建筑布局由一個多室和一個單室兩組建筑構成,附近還有幾座積石埭群相配屬。
(2)奴隸社會時期
①河南安陽殷墟祭祀坑殷墟祭祀坑出土青銅器鑄造技術的高超、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成熟、祭祀中人牲的大量使用,說明奴隸制昌盛,“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以及中原地區祭祀的特點。
②四川廣漢三星堆祭祀坑三星堆的蜀人祭祀雖也祭天、祭地、祭祖先,迎神驅鬼,但祭禮禮對象多用各種形式的青銅塑像代替,反映了圖騰崇拜的殘余較濃。
③二者的區別與聯系
a.遺跡現象證明它們既有相同的青銅鑄造工藝,相似的都城布局,類似的自然、鬼神、祖先崇拜及其相同的祭祀方法。
b.二者存很大差異,這些差異是地域或民族不同所致,但它們均開了秦漢隋唐以致明清壇廟的先河。
(3)封建社會時期
①廟壇的重要性
a.對壇廟的祭祀是中國古代帝王最重要的活動之一。
b.京城立有壇廟,是立國合法的標準之一。
②明清北京的廟壇宮殿前左祖右社,郊外祭天于南,祭地于北,祭日于東,祭月于西,祭先農于南,祭先蠶于北(已泯滅),是壇廟建筑的重要留存地。
3.壇廟的分類
(1)祭祀自然神
①建筑內容建筑包括天、地、日、月、風云雷雨、社稷、先農之壇,五岳、五鎮、四海、四瀆之廟等等。其中天地、日月、社稷、先農等由皇帝親祭,其余遣官致祭。
②祭天之禮
a.祭祀時間冬至郊祀、孟春祈谷、孟夏大雩(祈雨)都在京城南郊圜丘,季秋大享于明堂舉行,祭時以祖宗配祀。
b.代表意蘊歷代皇帝把祭天之禮列為朝廷大事,祀典極其隆重,強調“受命于天”、“君權神授”,神圣不可侵犯。
③祭地之禮
a.祭祀時間夏至在北郊方丘舉行。
b.代表意蘊中國古代認為天圓地方,故分別筑圓壇、方壇舉行祀典。日月星辰或于祭天時附祭,或另設壇致祭,明代北京于京城東西郊分設日壇、月壇。
④社稷壇祭土地之神。
a.祭祀時間
天子仲春舉行耕藉田禮,并祭神農。
b.代表意蘊先農壇是皇帝祭神農和行藉田禮之處。社是五土之神,稷是五谷之神,古代以農立國,社稷象征國土和政權。
⑤建筑遺存
a.明堂第一,作用是皇帝于季秋大享祭天,配祀祖宗,朝會諸侯,頒布政令等的建筑,是朝廷舉行最高等級的祀典和朝會的場所。
第二,代表遺存漢長安南郊的明堂辟雍,是早期的大型建筑遺存。
b.武則天時期的明堂武則天在洛陽所建“萬象神宮”宏大壯麗。
第一,堂高294尺,東西南北各300尺。
第二,明堂共分3層:下層象四時,四面按方位用四色;中層用圓蓋,蓋上有九龍捧盤;上層也用圓蓋。
第三,堂中有巨木貫通上下。
第四,瓦用木刻,夾紆漆。
c.宋政和年間,東京建成明堂一所。
d.明嘉靖年間,北京南郊建大享殿(天壇祈年殿),也有明堂之意。
(2)祭祀祖先
①“廟”的分類帝王祖廟稱太廟,臣下稱家廟或祠堂。
②帝王宗廟的特點仿宮殿前朝后寢之制:前設廟(前殿),供神主,四時致祭;后有寢(后殿),設衣冠幾杖,以薦時鮮新品。
③廟的形制a.分別建立7所或9所建筑,每所奉一祖先。如漢長安城南王莽9廟。
b.在一座建筑中設有7室或9室,每室奉一神主。當神主超過7或9數時,則按功德大小和與在位皇帝的親疏關系決定去留,殿內只留7或9個神主,其余的遷至殿東西夾室供奉。
④官員家廟
a.明代對家廟的定制三品以上可建5間9架,奉5代祖先;三品以下建3間5架,奉4代祖先。
b.家廟布置
第一,廟之東側設祭器庫,供儲存祭器、衣物、遺書之用。
第二,各地所留明、清祠堂數量頗大,徽州、浮梁兩地留有一批明代祠堂,平面布置都用封閉的院落2進,入門為寬闊的廊院,大堂3間或5間,敞開無門窗。
第三,堂北設后寢,供祖先神主,后寢有多至9間的,但內部仍分隔為3間1組,似是當時制度所限。
c.代表家廟安徽歙縣呈坎東舒祠即屬此類。祠堂前,常列照壁或石牌坊1至數座,不少石坊造型優美、雕刻精致,是寶貴的建筑藝術精品。
d.評價這批明代祠堂連同周圍地區的明代住宅,是江南明代建筑的代表,有很高的工藝成就和歷史價值。
(3)先賢祠廟
①代表性祠廟孔子廟、諸葛武侯祠、關帝廟等。
②孔子廟
a.分布范圍孔子廟數量最多,規模也大,分布遍及全國府、州、縣。
b.興盛的原因自漢武帝尊儒之后,歷代帝王多以儒家之說為指導思想,孔子地位日崇。至唐,封為文宣王,曲阜孔廟也日益宏大壯麗。明代達到了目前所見的規模。
c.建筑特征府縣孔廟,規模常超過一般祠廟,廟前設泮池、欞星門,廟內有大成門、大成殿、明倫堂等建筑。
4.北京天壇
(1)地理位置天壇位于北京正陽門外東側。
(2)建筑布局
①大享殿(祈年殿)
a.祈年門和皇乾殿兩座建筑是明代遺物。皇乾殿供存放天帝神主之用。
b.祈年門與祈年殿之間的距離約為殿總高的3倍,由祈年門內望,構圖與視角均極得當。
②圜丘
a.由壇壝和皇穹宇兩部分組成,壇圓形,作3層。
b.壝為1m余高的矮墻兩周,內壝圓,外壝方,僅區隔內外,而不封閉空間。
c.皇穹宇是儲放昊天上帝神主之處,建筑小巧精美,圓形小殿由圓形闈墻環繞,門與殿之間的距離規定得非常恰當。
③齋宮
a.供皇帝祭祀前夕齋宿之用。
b.宮周有兩道壕溝與圍墻環繞,整個壇區外圍另有兩道圍墻,戒備之嚴。
c.靠近西側外墻,有神樂署和犧牲所,備祭奠所用舞樂及祭品。
d.全區遍植柏樹,使祈年殿與圜丘坐落在大片綠樹之中。
e.入口設在西側,經1km的甬道穿過柏樹林而后到達主軸線,造成安謐肅穆的環境與氣氛。
(3)發展歷史
①明初遷都北京,按南京舊制,天地合祀于此處大祀殿。
②嘉靖時,天地分祭,立天、地、日、月之壇于四郊。
③清乾隆時對天壇作了一次大規模重修,大享殿3檐改為一色青琉璃,更名祈年殿,供孟春祈谷之用。
(4)風格特征
①大享殿3層屋檐用三色琉璃:上層藍色象天,中層黃色象地,下層綠色象萬物。
②明代圜丘原用青色琉璃磚貼面,乾隆時將臺擴大,改2層為3層,全部用漢白玉作壇基及欄桿,即今天所見面貌。
③清代3層殿檐由三色改為一色青琉璃瓦,消除了色調繁雜的弊病,使祈年殿顯得格外安定寧靜,藍色的圓形屋頂,配以白石臺基和紅色門窗,色調鮮明,對比強烈。
④這組建筑的環境、空間、造型、色彩都很成功,是古代建筑群的杰作之一。
5.北京社稷壇
(1)建筑布局
①主體建筑是一座方形的壇和兩座面闊五間的殿。
②壇3層,上鋪五色土,象征東、西、南、北、中天下五方之土都歸皇帝所有,五色土按方位鋪成圓形平面,東方青龍位用青土,西方白虎位用白土,南方朱雀位用赤土,北方玄武位用黑土,中心部分用黃土。
③壇外設壝墻一周,墻上顏色也按方位分為四色。
④壇北為拜殿與戟門各一座,晴天露祭,雨天則在室內行祭。
(2)風格特征構件加工精致,室內用徹上明造,梁架結構規整,顯示出嚴謹細致的建筑風格。
6.北京太廟太廟是宗法社會皇權世襲的重要標志,深受歷代朝廷重視。
(1)太廟發展歷史
①西漢以前,天子不行墓祭,只行廟祭,東漢開墓祭之端。
②唐代墓祭成定制。帝王祭祖有廟祭、墓祭、配祭及內廷祭祀等多種形式,唐代以后衍化為在宮中設殿供奉祖先神主。
③明清宮中奉先殿。
(2)北京太廟發展歷史
①北京太廟創于明初永樂時,但現存太廟為明嘉靖時重建。
②嘉靖時,曾將太廟改建成分立的九廟,經火災后又恢復同堂異室制。
(3)建筑布局
①主要建筑由正殿、寢殿、祧廟三者組成,前設戟門和廟門,兩側設東西配殿。
②現存太廟大殿為十一間,規格與太和殿相同,是最高等級的殿宇。
③殿內明間與左右兩次間用金箔滿貼柱梁、斗栱、天花,是少見的殿內裝鑾做法。
④戟門五間,列戟一百二十。
⑤戟門前為琉璃廟門。
7.太原晉祠
(1)簡單介紹晉祠是為奉祀晉侯始祖叔虞而立的祠廟,位于山西太原西南郊懸甕山麓。
(2)建筑布局中軸線上布置有戲臺、金人臺、獻殿、魚沼、圣母殿。
①金人臺臺上3尊鐵鑄力神系北宋遺物,神態威武,是鑄像妙品。
②獻殿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是祭祀用的拜殿。
③圣母殿
a.是宋代所留殿宇中最大的一座,殿身5間,副階周匝,立面成為面闊7間的重檐。
b.角柱生起特別高,檐口及正脊彎曲明顯,斗栱已較唐代繁密,外貌顯得輕盈富麗,和唐、遼時期的凝重雄健風格有所不同。
c.殿前匯泉成方形魚沼,上架十字形平面的橋梁可起殿前平臺的作用,構思甚是別致。
d.殿內所供圣母、宮女、太監等41尊宋塑,神態自然,形象優美,生動地描繪了宮廷內各種人物的體態神情,是中國古代雕塑史上的名作。
(3)風格特征全祠依山傍泉,風景優美,具有園林風味,不同于一般廟宇。
8.曲阜孔廟(
1)發展歷史曲阜孔廟自魯哀公十七年(前478年)因宅立廟以后,歷朝屢有修理或增建,至明代基本形成現有規模。
(2)建筑布局①孔廟基址南北約644m,東西約147m,沿中軸線布置有九進院落。
②前三進是前導部分,有牌坊和門屋共6座,院中遍植柏樹。
③第四進以內從大中門起是孔廟的主體部分,此區圍墻四隅起角樓,以大成殿庭院為中心,前有奎文閣及皇帝駐蹕處;東有詩禮堂、崇圣祠、家廟和禮器庫;西有金絲堂、啟圣殿和寢殿(孔子父母的祠堂)和樂器庫;后有圣跡殿和神廚、神庖。
④奎文閣是一座庋藏典籍的3檐樓閣,建于明代。奎文閣后13座碑亭中,有金代遺構2座,元代遺構2座。
⑤大成殿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是孔廟主殿,后設寢殿,仍是前朝后寢的傳統形制。
⑥前庭中設杏壇,此處原是孔子故宅的講學堂,后世將堂改為孔廟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