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上是這個月完成的書單,一個月三本書,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但仔細看看這三本書所涉獵的范圍,自己都嚇了一跳,從經濟學到生活行家,最后還有一本佛法入門。我甚至都開始懷疑這三本書是否應該出現在同一個人的書櫥中了。
記不清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喜歡讀書的,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養成沒事找點所謂的“閑書”來看的習慣的。還記得小時候,這些和學業沒有直接關系的書籍都會直接被媽媽定義為“閑書”,然后一邊開玩笑的問我怎么又浪費錢,一邊幫我還信用卡卡債。每次搬家,家里的書櫥都會成為一個重災區,也是我拖延癥的高發區域。長年累月積累下倆的書籍需要分類篩選,哪些對于現在的自己已經沒有收藏價值,可以送給弟弟妹妹了,哪些可以可以分學科裝箱,等到若干年之后想起來了,再去翻閱,哪些是買了之后一直放在櫥里沒有看過的,哪些是需要經常翻閱的。各種煩雜的名目總是能讓我一個都兩個大,最后的結果就是幾個巨大而又沉重的箱子,和新家里那個依舊沒有什么分類體系的書櫥。
好像一直以來都是這樣,看書隨性而至,想看哪個門類的了,隨手就會去書櫥里找,如果自己的書櫥里沒有,拐個彎去爹媽的櫥里翻找,實在找不到心儀的,就只能先記下,下次去書店一起把他們搬回家。所以幾年下來,看得最多的應該是金融財經類的書籍(我也從不否認自己愛財,同時也是對這個巨大的,有時高效有時卻會失靈的體系的好奇),接下來藝術、宗教、理論科學和哲學,這種各樣的書,只要身邊的同學朋友推薦、或者是一個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的經典著作,就會去找來翻閱。當然我也經常有一本書看了三分之一后就束之高閣的現象。并不是沒有想把一本書完整讀完的強迫癥,只是我相信人的興趣點是在不斷的變化了,而如果你要逼著自己把一本已經沒有什么興趣的書看完,那閱讀就失去了其最本身的快樂了。這種情況下,先把這本書放回書架,等哪一天重新對這個話題拾起興趣了,再回來重讀也不失為是一種樂趣。
我就經常有這樣的經歷,經常會隨手拿起一本書從扉頁開始讀,讀著讀著發現好像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幾頁之后才發現原來這是一本曾經被半路拋棄的書。但重新讀來又有不同的收獲和發現,這種樂趣反而又成為你這次把這本書看完的動力了。所以不要強迫自己把一定要把一本書一次看完,閱讀最核心的價值是吸收書中的信息、把他轉化為知識,然后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學習和成長的快樂,如果興趣索然,那讀書不就失去了它的價值了嗎?
所以對于那些鼓吹一周一本書,一年一定讀完50本的公眾號雞湯文,我也是難以茍同。閱讀是一件極其個人的事情,他的范圍應該是符合個人的發展方向的,什么領域、什么難易程度都因人而異,所以書單也應該是私人訂制,并且實時更新的。既然如此,那些既定的計劃、目標又有什么意義呢?心理學中提到過,當你改變了一件事情的意義,那做這件事情的動力也會相應改變,從事者在這個過程中所能夠體會到的快樂也當然不同,因此閱讀計劃、書單之流的事物當然有他們存在的價值,我也經常用他們來做書籍的篩選標準,但具體怎么用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了。
突然想起小時候媽媽和我說的,外公是個讀書人,特別喜歡愛讀書的孩子,所以能夠在那個年代,把家里的6個孩子都培養成大學生。母親是家里最小的孩子,而外公又早逝,所以我對外公僅有的印象應該就是當時他在前廚為我們做飯,而我就坐在家里的客廳聽長輩聊天了。但就是因為外公的影響,父母對于我愛讀書(或者說是愛買書)從來都是支持的。上個月回國,而蘇州的誠品書店也剛開業不久,所以我便想去趟蘇州看一看,于是就變成了一家三口的兩天一夜蘇州之旅。雖然內地誠品的選書質量限于各種Censorship,和臺灣的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但還是心滿意足的抱了一大摞書回家,其中的一部分這次也跟著我漂洋過海,來到了我美帝的書架上。
也是因為這樣的家庭和環境讓我相信,閱讀的習慣和環境有很大的關系,你的成長環境、你周圍的朋友會對你的閱讀習慣有直接的影響。所謂三代出一個貴族不是沒有道理的,眼界、視野都是需要時間和金錢去積累的;所謂你走的路和你看的書最后都會反映在你的氣質里也不是子虛烏有。前段時間和國內的閨蜜聊天,聊著聊著就有種聊不下去的感覺,我喜歡有深度、有營養的交流,但是當所有的來回都只是娛樂八卦、那個國際大牌又出了什么衣服鞋子包包的時候,我便會對這樣的聊天興致缺缺。剛好朋友最近想出國念書,我發出的最后一句話就是:“你確實應該出來多讀些書了。”雖然可能缺乏禮貌,但這是我的真實觀感。
閱讀是一種生活習慣,就像運動、烹飪一樣,慢慢的它會成為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幾天不看書,你就會懷疑自己的大腦慢慢地進入了停滯狀態。而這樣的生活習慣會在你的身邊形成一種特有的磁場,吸引和你相似的人,新的朋友圈也會因此形成,這應該就是所謂的讀書人之間的心心相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