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 方法論 | 第03篇
01
周末和多年不見的中學同學S小聚。差不多十年未見,本來就是話匣子的S一見面就噼啦啪啦聊起來。本以為是老同學間的常規敘舊,懷念一下過去,嘮叨嘮叨現在,再憧憬一下將來,結果S越聊越投入,越談越激動,從敘舊模式逐漸轉換為傾訴模式,開始將這些年的不順一股腦兒傾倒出來,說到最后,盡然有點泣不成聲。而她所有的痛苦,似乎都集中在兩個出口頻率最高的字上:后悔。
后悔當初不聽父母勸告,嫁給了沒房沒車的老公,五年過去,小孩都三歲了,依舊和公公婆婆擠一套房。
后悔房價還沒狂飆的時候沒有狠下心買一套,當時一萬多一平的時候覺得自己買不起,現在三四萬一平了,覺得這輩子都買不起了。
后悔在愛中迷失了自己,一切都以老公為中心,放棄了具有挑戰性但發展前景極好的工作,找了一份朝九晚五有穩定沒發展的工作,只為能照顧好家。
后悔在清閑的工作中放縱了自己的惰性,幾年下來,以前的同學朋友在職場和生活中都越過越紅火,只有自己不思進取,原地踏步,甚至是退步。
后悔自己總是在機會面前思前想后,畏首畏尾,想改變卻又總是沒有行動。
S最后說,如果這世上有后悔藥,我愿意拿靈魂去交換,然后重新過一遍不會后悔的人生。
02
我能體會伴隨后悔帶來的愧疚、挫敗和痛苦的感覺,畢竟誰的一生沒有幾件讓人腸子都悔青了的事。如果這世上真有后悔藥,我也希望能嘗試一下。只可惜這都是人們美好的愿望,人生注定是會存在后悔且不可逆的。
但后悔這種情感并不是一無是處,只要對其有正確的認識,加以合理的應對策略,后悔也可以變成成長的加速器。相反,如果掉進情緒的漩渦,用偏執和自責應對后悔,則會對人生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當一個人的選擇或行為造成了與預期不符的結果,如果這結果是超越預期地好,我們通常稱其為幸運或者人品爆發;而如果結果是超越預期地差,我們通常就會產生后悔的情感,追溯到選擇或行為發生之前,認為自己當初應該怎樣或者不應該怎樣。
所以產生后悔的原因通常有兩種,一是后悔自己當初做了某事,二是后悔自己當初沒做某事。
心理學研究發現,短期來看,我們更多地是后悔自己做了某事,比如浪費時間看了一部爛片,花錢買了一件其實并不需要的物品,或是對身邊的人說了不該說的話。從長期來看,我們會更多地后悔自己沒做某事,比如沒有抓住某個事業發現的機會,沒有跳出自己的舒適區挑戰自己,沒有在該陪伴孩子的時候多陪陪孩子。
03
由此看來,短期后悔事件,基本是一些日常性選擇和行動,多是在沖動或者欠缺考慮的情況下發生,后果一般不會特別嚴重,隨著時間的流逝,舊的短期后悔事件會逐漸在我們記憶中消退,取而代之會出現一系列新的短期后悔事件,就像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短期后悔事件充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雖然后果一般不會特別嚴重,但會對我們日常情緒的穩定,學習工作的效率,以及自我認知及評價產生影響。如果放之任之,很容易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選擇/行動=》后悔/愧疚/挫敗=》 低自我認知/評價=》畏首畏尾/猶豫不決=》更艱難的選擇/行動……
有時明明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因為對后悔情緒的過分擔憂,我們可能遲遲做不了決定。選擇困難癥多不是因為我們沒有能力分析選項作出明智的決定,而是因為我們過度擔心選擇是否會讓我們后悔。
應對短期后悔事件,最重要的是以正確的態度面對后悔。后悔不是洪水猛獸,誰的一生不曾后悔過。Living with no regrets,只是歌詞里面的理想主義。后悔過,卻能過得更好,才是真英雄。所以面對后悔,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坦然接受這種再正常不過的情緒,不過度自責陷入情緒的漩渦,也不要背上后悔的包袱前行,拖累未來的選擇。
短期后悔事件的積極一面在于,我們可以通過反省在悔悟中成長。每一次的后悔,都說明我們認識到了問題所在,看到了改進的空間,甚至是了解到了進步的方法。如果對后悔事件置之不理,長此以往很可能會陷入上述提到的惡性循環中;但如果勤于反省后悔事件,則可以從中發現成長的契機,從失誤/錯誤中學習,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們不難發現,經常犯錯卻懶于反省的人通常做事都思前想后、畏首畏尾,因為他們害怕再次犯錯及其帶來的深重的后悔情緒。而勤于反省的人,雖然也會做出錯誤的決策,但他們大多自信果斷,不會因為可能產生的后悔情緒而束手束腳,他們知道,后悔是一種檢驗,是進步的機會,同一件事上他們幾乎只會后悔一次,因為從那一次后悔中,他們學到了避免后悔再次發生的方法。
04
長期后悔事件,多涉及到人生方向和行事準則。它們產生的結果更為重大,但卻因為其影響常常以一種聚沙成塔滴水穿石的形式顯現,很容易被我們忽略,如果沒有一些導火索事件爆發或者結果嚴重到難以忽略,我們很難清醒地認識到長期后悔事件對我們人生產生的重大影響。
就好像我的同學S一樣,在沒有和我小聚之前,她心安理得地做著一份穩定的工作,帶著娃,過著小日子,但沒想到一次同學小聚居然成了她悔恨人生的導火索。
小聚后第二天S發微信給我說:
不好意思昨天情緒爆發,但要不是和你聚會傾訴,我也沒有發現原來我對自己這幾年的生活有這么多后悔和不滿。溫水煮青蛙就是這個道理吧。謝謝你的點醒,我會重新出發。
另一個極端的例子大家應該很熟悉,美國一位護理臨終病人的護士Bonnie Ware統計了她所照顧的臨終病人傾訴的一生中最后悔的事,排名第一的是“希望當初我有勇氣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別人想希望我過的生活。“如果不是死亡這個極端事件的發生,很可能這些病人中的大多數仍然認識不到這件最讓他們后悔的事,依舊活在”別人希望我過的生活“中。
長期后悔事件,是真正能讓你悔入骨髓,抱憾終身的事。由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表態溫和,且具有一定的偽裝性,很容易被我們忽略。等到長期后悔事件的結果開始被我們注意到時,往往其結果已經相當嚴重。所以應對長期后悔事件,我們的最佳策略不是事后的反省改進,而是事前的預防控制。
那如何做長期后悔事件的預防控制呢?
最重要的,是知道你想要什么,并且時刻牢記你的目標。沒有目標的指引和提醒,我們很容易因為好奇和安逸,在人生路上走岔。
其次,要定期回顧檢查,看看自己是不是行走在正確的路上。
有一個很好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預防控制長期后悔事件:人生愿景圖。這也是我在生涯咨詢中經常用到的一個工具:
1)在對自我有基本的認知后,花充足的時間認真思考:未來五年(也可以換為其它時間長度,一般建議三年以上),我希望自己的人生是怎樣的?工作和生活都處于一種什么樣的狀態?充分發揮想象力細化對這種狀態的描述,越詳細越好;
2)將這個人生愿景用圖像的方式表達出來,可以是自己畫的,也可以是網上、雜志上看到的圖片打印、裁剪下來的。之所以要視覺化,是因為科學研究證明大腦更愿意接受圖像化的信息,對圖像化的信息有更好的處理能力。用文字寫下的愿景,難以對大腦產生有效的刺激,而圖像化的愿景,則能激發大腦調用資源幫助你實現這個圖像化愿景;
3)從這個詳細生動的人生愿景出發,向前倒推,要想達到這個愿景,我必須具備哪些能力,采取哪些行動,必須完成哪些里程碑事件?請分別列出三項內容。
4)從今天開始,生活在你的人生愿景中,就像你已經達到了這個愿景一樣。用這種倒推的方式去培養你的能力,采取行動,完成里程碑事件,直到你真真正正實現了這個愿景。
當我們回望自己一生時,可能會發現小悔不斷,但正是這些小悔一點一點幫我們修正錯誤,成為更好的自己。而在人生的重大問題和原則上,有人生愿景圖的指引,我們就能始終保持正確的人生方向,不至于某一日突然如夢初醒,卻沒有了后悔的資格和改進的機會。
后悔藥我們應該是指望不上了,但后悔本身就是人生的一劑藥,至于是毒藥還是補藥,全看我們怎么服用。
喜歡就關注點贊鼓勵一下唄^_-
【為時未晚】生命不能重來,人生總可重啟,為時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