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時候,終于把這本書放下,在走馬觀花的閱讀后我承認書中的內容讓我開始自省,于是在女兒睡下后重新拿起來,從作者的介紹開始閱讀到第54頁,沒有再繼續讀下去,是因為我感覺我還無法消化之前的內容,在女兒進入24個月我還有三個月的時間,這期間我更應該做好現在的媽媽,很感謝這本書讓我能夠在文字與漫畫中理解女兒的世界。
“孩子的抵抗的行為往往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孩子的反應就和那些受了命令約束的成年人一樣,他們體驗著和成年人、和我一樣的情感……”,當我讀到這句話時候我在想,是否我在用一種萬全成人的角度去和她交流,我約束著她、阻止著她去做我認為危險或者不好的事情,卻沒有告訴她為什么,記得媽媽曾經告訴我“只要沒有危險你就可以讓她做”,我的確這樣做著,所以給了她很大的空間,可是空間之外我還是沒有做好,假如我可以告訴她“為什么”會不會更好一些,或者說保護她去做危險的事情,讓她真正體味危險的存在呢?
女兒很乖,可依舊是個造反派,每天晚上打掃過的房間在清晨短短的時間里就成了戰場,她喜歡把書架上的書一本本拿下來、喜歡把玩具筐里的玩具扔到外面(也許是想找到壓在底下的某個玩具吧)、喜歡把積木倒出來,偶爾早上還會把我的高跟鞋穿到腳上“噠噠“地走,然后就把鞋子扔到沙發上,看著一片狼藉的家,我確實在想“為什么你不能像大人一樣懂事”,我夢想著潔凈整齊的家,我很慶幸的是我沒有組織女兒的行為,但是我忽略了或許我可以換個角度去和女兒的溝通,也許她只是想伸展一下她的小肌肉,可是把書與玩具的歸位應該也是一種運動,或者女兒其實正期待著媽媽與她一起進行這項有趣的活動呢。忽然想到一件事情,女兒每天早上都要洗澡,我會在她吃完早飯的時候告訴她,洗澡水放好了,去洗澡吧,然后她會去衛生間,坐到澡盆里自己玩,這個時候我會簡單收拾一下餐桌,陪她一起洗澡,而當我們結束的時候,她會把噴頭給我告訴我“媽媽、掛起來”,然后打開澡盆的塞子“放水”,最后是把澡盆里所有的洗澡小玩具放到一個小水桶里說“媽媽,放起來”,女兒真的是可以做到整理好一切的,只是她需要媽媽陪著吧!我的臆斷,但可以考慮事實就是如此。
女兒有一個小動作,就是當她的愿望得不到滿足或者我阻止她做什么事情的時候,會狠狠地抿著嘴巴,雙手用力握在一起,表示反抗,但不會很強烈的去要求必須怎樣,應該說這個孩子不是很任性的那種,作者的看法是很多孩子所謂的任性也許只是我們的一種誤解,只是這個年齡思維和發育所決定的特有的行為罷了,這個時候又何必大驚小怪呢?我們要做的也許只是好好愛她吧,不是說的,是做的,女兒對手機和IPAD都沒有什么興趣,當她想和我一起玩的時候她卻會很強勢的把我手中的手機或IPAD拿去,用她僅有的詞匯說“放下”、“不要”,陪她的時候也許不是身體在一起、心也要在一起才能讓女兒滿足,孩子的阿姨總是鼓勵并叮囑我說“上班的時候要和孩子再見、親親孩子,多說我愛你”,從最初的覺得她哪里懂到現在嘗到甜頭,女兒每天都會在我離開她的時候說“安全”,她在叮囑媽媽注意安全,她能夠坦然地接受媽媽上班離開她的現實。
這個階段的孩子總是動來動去,讓人抓狂,作者教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方法,那就是給她布置她能完成的任務,而不是單方面的喝令禁止她,這個方法應該也是奏效的,女兒現在能夠聽懂我的指令,會在完成我交代的事情后抬頭看著我,或者拉著我去看,我覺得這個時候的她應該很滿足,而且期待著媽媽和她一起分享這份喜悅吧,看來我做的還不夠好,也許在更多的時候我可以嘗試這樣的方法,孩子的很多行為其實只是想證明自己的能力,那我們為什么不給她這個機會讓她證明自己呢,慢慢地我相信她能夠理解媽媽希望她做的和不希望她做的事情。
坦白地講和一個21個月的孩子交流還是很困難的,作者告訴我們要理解這個年齡孩子的行為,同時要把她看成一個獨立的人,因為她正處于“我不是你,我是我自己”意識強烈時期,她不喜歡你去指揮她,這個時候如果我們用一種尊重的視角去和她相處,則會培養她一種思考和自信的好性格,根據作者的建議我清晰了自己下一步應該做的事情,也正可以解決我現在遇到的麻煩。第一是建立事物間邏輯的聯系,首先落腳的就是媽媽下班/回家/離開阿姨家,女兒總是在我下班接她的時候不舍得離開阿姨,會要求阿姨一起和她回家。第二是制定行為規范,目前要做的是建立起有秩序的入睡和晨起的習慣與秩序,盡量不要去打亂,女兒現在有著良好的作息,只是有的時候會因為我的原因把一些順序搞亂,看來這是我的緣故,改正。第三是可以嘗試給女兒提供信息,讓女兒對一些事情作出選擇,讓他有自己決定的權利,比如穿什么樣的衣服和鞋子、去哪個超市、選擇什么樣子的玩具等等,萬事不貪多,先從以上三點做起。
當我合上這本書的時候,我發了個心情貼“在反省中修正自己的行為”,把這本書推薦給身邊的媽媽,很久沒有那本書讓我有這樣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