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沒有配樂沒有紛雜故事線的真實電影,在戰火紛飛的暑期檔贏得了很好的口碑。大多數人覺得《岡仁波齊》是一部小眾電影,它觸動了部分人對于信仰和靈魂的思考。沒有看之前我也是這個心態,但是直到最后楊培歸西,我才瞬間醒悟,這一路的朝拜濃縮了大部分人的一生,誰都會與之產生共鳴。
在朝拜的路上有生命的誕生也有生命隕落,有風雨交加,有陽光明媚。在朝拜途中出生的嬰兒沒有一絲停歇,一出生就在旅程上,隨著大部隊一起前進。這興許暗示著我每個人從一出生就注定需要風雨兼程的前行,也許這不是我們的本意,這卻是社會和集團乃至信仰賦予我們一定要完成的使命。我們在路程中成長,在路程中學會,也在路程中被同化成集體的一份子。
藏民樸實,他們對金錢、權利、享樂都沒有欲望,唯獨信仰是畢生所求,于是如果此生能完成磕長頭去到岡仁波齊轉山便是死而無憾。而普通人對名利的追逐與在路上的藏民其實無異,我們撲倒了再爬起來祈求有更多的收獲,藏民們的磕頭是追尋內心的平和,為云云眾生。普通人在人生路上的跪拜是尋求欲望的滿足。我們先不分其貴賤高尚,無論是信仰還是欲望,都是驅動你不畏艱苦前行的動力。主人公死在了岡仁波齊的山腳下,此時畫面靜止了2秒。
安靜、平靜、寧靜。
老人死在追求信仰的途中,死而無憾。而我們普通人的終點在哪?你一定是在追逐名利的途中壽終正寢的,為什么不是終點?因為追逐名利沒有終點。讓你壽終正寢之前回顧一路走來的旅程,發現自已一直在路上,經歷了人和事,困苦與喜悅,那一刻你一定是平靜的,因為你的一生只為此而活,不管達沒達成,路上的一切都已經不在重要,所有將歸于無。因為無論是為了信仰一路叩拜,還是為了追求名利一路辛勤,終點得到的都只是內心的平靜。路上的辛苦不必較真,路上的美景享受就好,你也許會小憩一會兒,但你絕不會停止前進,因為從出生開始,每個人都注定了用一生去趕路的命運。也許我不能完全參透藏民的信仰,但我卻從這里咀嚼出了人生。
雖然電影平實,遇到風雨和山體滑坡都沒有刻意的渲染氛圍,而是平淡的帶過。但是一部好的電影每一個細節和每一個出現的人物都不僅僅是增加劇情感,它一定有值得推敲的意義。
藏民之間用信仰就可以建立起民族紐帶,主人公一行在途中不停的被邀請或者邀請他人一起喝茶嘮嗑。第一批是建房子的藏民,聽說他們從遙遠的芒康出發要一路朝拜去拉薩去岡仁波齊,表示了欽佩和羨慕。但是他們還是要造房子。信仰和現實之間還是會產生沖突,追求信仰還是會在有一定的基礎條件下才進行。藏民們也不是不管不顧,盲目前行,這讓影片更真實更具人性。
第二個遇到一個老大爺,在拖拉機遇到故障時慷慨邀請他們來自己家住。這不是簡單的善良,而是信仰帶來的最本真的同族認同感。而大爺都兒孫們都去朝拜了,家中只剩他一人,無力耕種,但他仍然為兒孫們驕傲。這揭示了事物的二面性,無論堅持哪一種信仰和夢想都伴隨著某種犧牲,但是因為人的態度,我們自愿調節犧牲帶來都負面情緒和影響。世界雖然是客觀物質的時間,但我們卻主管的只看到自己想看的部分,這樣會讓我們的生命在這一路上更具意義。
第三個遇到的是一對一路朝拜的中年夫妻,她們只有一個板車一頭驢,他們沒有拖拉機,也沒有用驢來拉車。驢對她們來說是平等的眾生,他們的同伴,于是妻子拖著板車,丈夫負責朝拜,一路的艱辛在她們看來確甘之如飴。這一路對她們來說不能用“堅持”來形容前進的每一步,而是用“達到”來升華這個旅程。無論是一個人,兩個人,還是一群人,在藏民的信仰中只要決定了方向,前進都不需要心理驅動,因為會成為一種本能。
在拉薩她們遇到了身體不好的女房東,發廊的女老板。拉薩是藏區中最城市化的地方,藏民們依舊樸實,女房東免了他們的房租,女老板感慨他們的虔誠。但是相比山區來的藏民,她們顯然需求更多了,內心除了信仰還有更雜的東西。對于生活的內容不在是純粹的只有信仰,她們心中還有利潤,房租,生活品質等現實的需求,是更社會化的藏民。文明和純粹的信仰會產生沖突,不能判定哪一個更好,因為哪一個都不可或缺。
我不是一個有信仰的人,但觀完影后你會發現生與死其實說白了就這么回事,你不能選擇在何時生,卻能選擇在死之前完成對某種信仰的執著。深挖你對名利、物質、夢想的欲望,找到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這也是一種信仰,邊走邊找同路人,即使你在外人看來一生并無大成就。但至少臨終時你會得到內心的平靜,這才是圓滿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