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解決人生問題的關鍵?1.全書導讀?2.自律的原則一:推遲滿足感?3.自律的原則二:承擔責任?4.自律的原則之三:忠于事實?5.自律的原則之四:保持平衡?6.知識要點

一:資深內(nèi)容編輯

這是一本通俗、偉大的心理學著作,正是它,向大眾敞開了心理學的大門。心理學不再是艱深晦澀的理論,書中的一個又一個鮮活的事例,讓我們總能在某一個瞬間,回歸內(nèi)心,重新發(fā)現(xiàn)自己。書中人物自我療愈的過程,給我們傳遞著一個特別重要的信念:那就是:你,并不孤獨! 邁向心智成熟的旅程,往往并不順利。生活中會出現(xiàn)很多的問題,如果你愿意向內(nèi)尋找原因,你將會更了解自己。所謂“心智成熟”,在李笑來《把時間當作朋友》中有這樣一段話:“心智成熟,簡單地說,一個人的心智就是其過往獲得的一切知識和經(jīng)驗的總和。”當然,這其中也包含了一個人基于這些知識和經(jīng)驗所呈現(xiàn)出來的思考方法。

二:人生苦難重重。”這是《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的第一句話。它的作者,斯科特·派克,是美國著名的作家、醫(yī)學博士、心理治療師,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最杰出的心理醫(yī)生。”他在少年的時候,毅然放棄了家人為之安排的錦繡前程,堅定地選擇了自己的人生之路。這本《少有人走的路》,一經(jīng)出版,便迅速火熱,持續(xù)暢銷20年之久。至今,依然備受關注。

三:這是一本通俗、偉大的心理學著作。正是它,向大眾敞開了心理學的大門。心理學不再是艱深晦澀的理論,書中的一個又一個鮮活的事例,讓我們總能在某一個瞬間,回歸內(nèi)心,重新發(fā)現(xiàn)自己。

四:這本書的主題是跟我們探討什么是成熟。那什么是成熟呢?作者認為,真正懂得自律和愛的人,才是心智成熟的人。

邁向心智成熟的旅程,往往并不順利。生活中會出現(xiàn)很多的問題,如果你愿意向內(nèi)尋找原因,你將會更了解自己。所謂“心智成熟”,李笑來《把時間當作朋友》中有這樣一段話,可以很好地向大家解釋這個概念:“心智成熟,簡單地說,一個人的心智就是其過往獲得的一切知識和經(jīng)驗的總和。”當然,這其中也包含著一個人基于這些知識和經(jīng)驗所呈現(xiàn)出來的思考方法和思維模式。

五:人心脆弱,當我們想要別人理解自己的時候,往往我們并不真正懂得自己。正如《無聲告白》中的那句:終此一生,我們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而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正是一本能夠引領大家不斷克服困難、走向心智成熟的好書。

2、自律的原則一:推遲滿足感

人生苦難重重,作者在全書開篇就講了這么一句話。但是總有人天然覺得自己不應該去承受這些痛苦,當苦難發(fā)生在這些人身上的時候,他們要么自怨自艾,覺得是自己倒霉,要么責怪別人,覺得是別人的責任,這都是不成熟的表現(xiàn)。而自律,就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當一個人學會自律,那就離心智成熟更近了。《少有人走的路》中斯科特?派克提到了關于自律的四個原則。第一個原則便是:推遲滿足感。

作者是心理咨詢師,有一次,有一位高管過去咨詢,希望作者能幫助她解決拖延癥。作者跟她談了很多也談了很久,都沒有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直到有一次,作者跟這位高管一起吃蛋糕,作者發(fā)現(xiàn),這位高管吃蛋糕的時候先把奶油吃了,再吃蛋糕。

“你每次吃蛋糕都先吃奶油嗎?”作者問她。“當然了,奶油最好吃呀。”高管回答。

作者一下就明白了,這位高管在推遲滿足感方面是非常差的。如果她吃蛋糕都會先把奶油吃掉,那她在工作中肯定也是先把簡單的工作先做了,難的工作一直拖延,拖到無法再拖的時候她才動手做,所以才導致老板對她意見很大的糟糕場面。

如果一個人不能推遲滿足感,你會發(fā)現(xiàn)大量的問題都會存在,因為最需要解決的困難你沒有解決。


為什么學習成績對一個孩子來說挺重要的,不只是考到好學校等等這樣的好處,而是,好成績其實是需要孩子有推遲滿足感的能力的,他們能夠先把課程學好再玩。而不能夠推遲滿足感的孩子,他們大多數(shù)都先把玩耍擺在第一位,靜不下心來學習,沒辦法推遲滿足感。這樣的話,在人生當中,他們極有可能總是繞著困難走,結果可想而知了。

同樣,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中也有是否有推遲滿足感的表現(xiàn)。如果父母愛打孩子,沖著孩子大喊大叫,那這樣的父母是不懂得推遲滿足感的,他們希望立竿見影,希望孩子能立刻就聽話,但事實上這樣的辦法非常糟糕。

而有耐心的父母會陪著孩子一起面對困難。如果一個孩子小時候有父母陪伴著解決困難,他會覺得困難是可以忍受的;而反過來,如果一個孩子遇到了困難,他的父母總是大喊大叫地對他,甚至打他,試圖把這些困難的責任與自己隔離開的話,父母沒有學會推遲滿足感,沒有這樣的自律,那么孩子將來長大了也不會推遲滿足感,感覺不到父母的愛,并且忽略自己的價值。為什么很多人會浪費時間,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時間沒有價值,這很可能與他們沒有得到父母的足夠愛有關。

3、自律的原則二:承擔責任

“這不是我的問題。”這句話實在是聽得太多了。

作者曾經(jīng)在日本沖繩做過心理咨詢。他遇到過一個自殺的美國軍人的妻子。他問那位軍人的妻子為什么自殺。

“我在這里太無聊了,一刻也忍受不了,下次我還會自殺的。”她說。

“為什么住這里你會這么痛苦呢?”作者問她。

“因為我在這里沒有朋友,我太孤獨了。”

“那為什么不去交朋友呢?”作者說。

“因為我住的地方?jīng)]有人說英語。”

“那你為什么不開車去美軍的家屬區(qū),去參加軍人妻子俱樂部,去交朋友呢?”作者問她 。

“因為我丈夫白天要開車上班。”

“那既然你那么無聊,為什么不開車送你丈夫上班呢?”

“因為我不會開手動擋的車。”

“那你為什么不學呢?”

“在這么糟糕的路上學車,你瘋了嗎?”

你看,她寧愿自殺也不愿意學開手動擋的車。很多人在人生當中都會得兩種病,一種是人格失調(diào)癥,一種是神經(jīng)官能癥。

這位軍人妻子就有典型的人格失調(diào)癥。人格失調(diào)癥患者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總是喜歡把責任推給他人和外界。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常常會向別人顯露自己的迫不得已。

而神經(jīng)官能癥患者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常常喜歡把責任強加給自己,他們總喜歡說“我本來可以怎樣怎樣”,“我要是怎樣怎樣就好了”這樣的話,認為不管是什么事情,都是因為自己缺乏能力和勇氣,并總是以此做出錯誤的判斷。

而生活中,大多數(shù)的人都同時患有這兩種病,叫“人格神經(jīng)官能癥”。他們有時候什么責任都往自己身上攬,有時候在另外一些問題上又覺得不是自己的問題。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所有孩子都有人格失調(diào)癥,他們在犯錯誤后本能地想逃避懲罰,推脫責任;但是很多孩子也有神經(jīng)官能癥,覺得自己缺點很多,不配得到父母、朋友的愛。這些其實都是父母沒有給到他們足夠的愛的結果。

而父母患有這兩種病的也不少。患有神經(jīng)官能癥的父母還好,他們主動承擔責任,所以如果癥狀比較輕微,就是很好的父母。而患有人格失調(diào)癥的父母就比較麻煩了,他們總覺得自己身上的一切不如意都是外界造成的。他們的孩子最容易受到傷害。他們總會對孩子說“要不是你,我早就離婚了。”“要不是你,我才不會操勞一輩子沒有自己的生活。”等等這樣的話。這樣的父母必須自己解決好自己的問題,不然一定會影響下一代的成長。

所以,自己的責任自己承擔,不該自己承擔的責任也沒必要全都自己攬,保持平衡。這才是正確的做法。

4、自律的原則之三:忠于事實

每一個剛剛降臨人間的孩子都是天使,他們?nèi)松漠嬀磉€是一張白紙。我們?nèi)松乃虚啔v,都將在這幅圖紙上呈現(xiàn)出它應有的色彩。繪制人生圖紙的艱難,不在于我們繪制的開始,而在于我們總是需要不斷地修正。守著固有的圖案沾沾自喜,這樣的做法會讓我們漸漸與社會脫節(jié),更會導致個人與環(huán)境的格格不入。有一個人來看心理醫(yī)生,說他的妻子帶著兩個孩子走了,他十分痛苦,他可以離開妻子,但沒法接受離開兩個孩子。作者了解到,他妻子覺得他心胸狹窄,經(jīng)常無故妒忌,但是又對妻子不好;他頻繁換工作,總是跟上司吵架后離職,他覺得他的上司是騙子,他認為,沒有人是可以信任的。原來,在他小時候,他的父母都總是欺騙他,久而久之,他就形成了父母不可信,進而擴大為人人不可信的程度了。因為孩子還小,在他的權威之下,所以他認為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兩個孩子是可信的。病人來看心理醫(yī)生,是因為舊有的圖案已經(jīng)不合時宜,可是他仍舊抱殘守缺,不肯調(diào)整,甚至為了捍衛(wèi)自己舊有的觀念而與醫(yī)生針鋒相對。這樣,治療就會很難進行下去。這位病人就是。有一次他跟作者約好時間,但是他卻沒來。作者告知他一周內(nèi)沒辦法給他安排時間,他就責怪起作者,認為作者太冷漠,把自己的時間看得比他的病情還重要,根本不關心他,覺得作者不可信任,甚至還拉黑作者。看到這個例子沒有細思極恐?其實我們也會犯這樣的錯誤,固守自己的邏輯,不接受現(xiàn)實。但是,如果我們無法忠于事實,就沒法做出正確的判斷,不能及時地修正人生的圖紙,進而也就拒絕了成長的機會。

忠于事實,意味著我們要進行不斷地自我反省。同時,還意味著對自己的內(nèi)心要絕對誠實。反省和誠實,都會給人帶來痛苦的體驗,但是不反省、不誠實會讓人背上更沉重的心靈的枷鎖。

一個人,若想求得進步,除了要經(jīng)常檢查自己的人生圖紙,還要保持學習的習慣,讓自己的思想總是處在更新的狀態(tài)。只有這樣,一個人才會在成長的過程中恰當取舍,并通過不斷地充實自己來實現(xiàn)自己的與時俱進。

忠于事實,這是自律的第三個原則。

5、自律的原則之四:保持平衡

自律是一件艱苦而復雜的任務,需要我們擁有足夠的勇氣和智慧。我們既要推遲滿足感,又要盡可能地過好每一個當下;我們既要承擔責任,又要拒絕不該承擔的責任;我們追求心智的富足,又要學會適當?shù)胤艞墶?/p>

保持平衡,意味著確立富有彈性的約束機制。想要獲得平衡,就必須照顧到彼此之間沖突的各個層面。而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則,就是“放棄”。

這一生,我們要放棄很多不著邊際的幻想、放棄對父母的依賴、放棄青春的活力、放棄對子女的權威,甚至到最后,我們要放棄生命。放棄的過程,也是心智成熟的過程。

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人們不愿意放棄,往往是因為他們不愿意承擔痛苦。放棄的東西越珍貴,痛苦的程度也就越深。寒冷的冬日放棄一杯熱奶茶,與放棄一份企業(yè)高管的職位相比,兩者帶來的痛苦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失去平衡,比放棄更痛苦。

就像騎自行車,很多人小時候都有過的經(jīng)歷。下坡的時候風呼呼地吹,多爽啊,但是到后面,就特別容易控制不好車的平衡,然后摔跤。人生其實也一樣,我們?nèi)绻晃兜刎潙偎俣龋敲丛缤恚覀儠驗樗俣冗^快而跌倒,進而失去平衡。這也提醒我們,在人生關鍵的轉彎時刻,我們必須要果斷地放棄某些快樂。

放棄會帶來痛苦,但同時,放棄也意味著新生。放棄舊有的自我,才有可能迎來嶄新的人生。

6、知識要點

今天,我們學習了解了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第一個章節(jié):自律。

人生苦難重重。唯有面對,才是解決之道。逃避不能解決問題,拖延也不能讓問題自行消失。一味地抱怨,只會讓問題越來越糟糕。

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在于:自律。而自律需要我們遵循這樣幾個原則:第一、推遲滿足感;第二、承擔責任;第三、忠于事實;第四、保持平衡。

這四點,綜合起來,也正是在告訴我們應該如何應對人生的苦難。用自律的智慧,勇敢地面對困境,那些應對困境的經(jīng)驗,將是我們這一生中最為寶貴的財富。明天,我們將繼續(xù)學習《少有人走的路》第二章:愛。愛是自律的原動力。關鍵詞:神經(jīng)官能癥與人格失調(diào)癥? 抑郁? 自律的原則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