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放下。
你有思考的時間嗎? ?似乎你馬上會反駁說,我每天上班時忙忙碌碌,難得忙里偷閑,哪有時間思考,每天工作時象陀螺一樣,忙都忙不完。那下班以后呢?你終于解放了,就要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讓身心徹底放松。那你做到了嗎?解決完溫飽問題后,大部分人會忙不迭地打開電視、電腦。似乎讓電視、電腦充斥在耳邊,才能獲得內心片刻的安穩、滿足。一位科學家有這樣一段概括:我們對未知的世界開始思考,我們對未知的世界開始總結,當我們把一個未知的世界變成已知的時候,或者說有一個思考的結果的時候,我們就為自己畫了一個圓圈,圓圈的外邊就又是未知的世界,我們對已知的世界掌握得越多,我們的圓圈畫得就越多,那我們的未知世界也就越多……我是一個內心世界豐富的人,喜歡把自己的想法記下來,因為寫出來的感覺真是蠻好的,仿佛思路也清晰了,業余生活也充實了,也不空虛了。我想,這是因為我留給自己思考的時間,留給自己與自己對話的空間。人現在忙于玩電腦,忙于聊天,忙于與朋友寒暄,忙于照顧家人與孩子,卻往往忽視了與一個人對話,那就是自己。
三文魚的一生。不同的魚種的生命周期是不同的,而三文魚的一生,只有短短的四年。這四年它們經歷了不顧各種艱難險阻地成長;不管大海多么不可預測,也要去體驗從平靜湖水游向大海的過程;不管遭遇多少險阻都要完成一生的使命,返回出生地去繁衍后代,就算以生命為代價也在所不惜。三文魚的一生因這條生命的主線而變得慷慨悲壯,震撼人心。三文魚的一生,充滿了危險和悲壯。它們克服重重困難,躲避無數危險,在生命的最后時刻,逆水搏擊,為下一代給自己的生命畫上句號。也許它們這樣做只是遺傳和基因使然,但這一生命的過程,依然讓人感動。這一生命的過程,讓生命本身顯得彌足珍貴。使命,不管遭遇多少險阻都要完成一生的使命,哪怕以生命?在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忘記了自己需要成長,變得懶惰、無聊和平庸;有太多的人忘記了應該去體驗,變得膽怯、狹隘和固執;有太多的人忘記了自己承擔的使命,變得蒼白、迷茫和失落。在三文魚洄游的季節,來到河邊的人成千上萬。在觀看三文魚生死搏擊的同時,我們是否能從它們身上得到一點點感悟,并且重新開始思考自己的生命歷程呢?
生活永遠不會完美,生活中永遠會有缺憾。米洛的斷臂維納斯盡人皆知,而關于她的原狀是啥樣,也令許多人絞盡了腦汁。我曾在一本書中見過有人繪制的這尊維納斯的復原圖:“右臂下垂手扶衣衿,左臂上伸過頭,握著一只蘋果,雙耳還懸有耳環”,說實話,我并不覺得這形象比她斷臂的樣子更完美,而且一旦想象的空間被填滿了,完美也就變成了不完美。這樣的例子還有中國的古典小說《紅樓夢》,再多的人續寫,也不可能百分之百貼近原書作者的意圖,實際上,續寫的目的更多是為了滿足人們追求完美的愿望。任何人做任何事情,不論做得多么成功,都一定會有缺憾存在。但正是因為有遺憾,我們的生活才會有追求:達到一個目標后,下一個目標又會出現。在不夠完美的生活中,我們有得就有失。但很多情況下,得到卻通常意味著失去。理由很簡單:對于得到的東西,人們通常不太珍惜。很多收藏家在收藏自己向往的東西時總是千方百計、挖空心思、費盡心機,但到得終于弄回家來,卻是把玩一段時間就丟在腦后了,最后甚至忘了放到什么地方。為什么呢?因為他已經得到了,一旦得到了,他就不再去渴望那個東西了。如果一個人對一樣東西失去了渴望和熱情,事實上他就失去了這個東西,因為這個東西已經不在他的心里了。所以說,生活中很多時候得到就意味著失去。但失去并不一定是壞事,因為失去了舊的,我們的心靈才會渴望和爭取新的,這樣就意味著我們的生活有新的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講,失去反倒意味著生活的充實。事實上,正是因為有缺憾和不完美,我們的生活才有了多一點的進步,我們對生活也才有了多一點的領悟。不完美的生活不一定是不幸福的。幸福永遠不可能是抽象的,而是一種具體的感覺。有的時候,痛并快樂著也是一種幸福感。世界上永遠不可能存在純粹的快樂和幸福。你知道生活中有痛,說明你知道自己的不完美和社會的不完美。你從痛苦中獲得領悟,并最終超脫痛苦而獲得的幸福才是你真實感受到的幸福。人活著不可能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如果一個人真達到了這種境界,他也就失去了活著的全部樂趣。任何一個追求完美生活的人都應該明白對于人來說是沒有完美的生活的,我們只能追求更好的生活。
感動、自在、豁達。人生無處不感動,生病時,小女兒端來的一杯熱水,一句問候;半夜餓了,老公為你做一碗色香味俱全海鮮面;朋友知道我愛吃小櫻桃,一下來就去給我摘完送來。因為生病不能送孩子去上課,朋友每周繞道來幫我接送孩子上下課……點點滴滴之間,事情雖小卻感動人心!瀟灑豁達是一種人生態度,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而選擇就意味著有所舍有所得。不大可能魚和熊掌兼得,在選擇某個事物的同時,就需要放棄另外的一些事物。我們必須做出選擇,必須有所取舍,這個過程雖然看似殘酷,但確是一般的事實。如果不擁有取與舍的智慧,如果不懂得應該如何取舍,就不可能擁有成功快樂的人生。也就是說,舍棄也是一種獲得,獲得也是一種舍棄。舍棄也好,得到也好,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能夠拿得起放得下的風度。真正活出自我的風采,瀟灑、豁達,而不是被一些無謂的世事所羈絆。只有做到這一點,才不會患得患失,喜怒無常;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具有真正的吸引力,從而獲得令人羨慕的成功與幸福。關于舍與得,中間有一個尺度是需要把握的。不要期望自己能夠得到很多,也不要不舍得放棄一些東西。只有真正地看淡得失,并把握好中間的尺度,才能敲開一扇能讓自己走汫去的幸福大門。讓我們,愛的時候,要像從來沒有因為愛而失望過一樣,工作的時候要像自己不需要錢一樣,跳舞的時候,要像沒有人在看你那樣;唱歌的時候,要像沒有人在聽你一樣。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優秀是一種習慣”。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也曾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比如我參加的讀書活動,從21天,到100天,到媽媽閱讀群一年12本書,讓我和孩子從每天想著記著要讀書到每天很自然的拿起書來讀,切身感受到行為決定習慣,而從讀書中孩子由原來的多動好玩注意力不集中到現在能動能靜,做事認真,聽講認真,我也每天讀書記筆記,學英語、練書法,完全靜下心來享受在知識海洋中的感覺太好了!習慣在影響著我們的性格,當然改變命運的過程會很長亦或很短,但是保持豁達瀟灑的心態,順其自然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