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是秦末漢初杰出的謀士、大臣,他足智多謀、文韜武略,最終協助漢高祖劉邦奪得天下。
張良的洞察力令人嘆為觀止,簡直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一
前206年(漢高祖元年)劉邦惹惱了項羽,因為劉邦先行攻下咸陽,卻緊閉城門,不允許別人入內。
禍是劉邦闖的,埋單的卻是張良。
張良不得不動用自己的人脈,他請好友項伯從中斡旋,局勢才稍有緩解。和解的辦法是劉邦上門賠禮道歉,此事一筆勾銷。
去,危險系數太高;不去,對方豈能善罷甘休?劉邦陷入兩難境地。
關鍵時刻,張良拿定注意:“不得虎穴,焉得虎子?”
第二天,張良挑選了百余名官兵作為隨從,大將軍樊噲恰好身體不適。張良權衡再三,任然請樊將軍帶病保駕。
鴻門宴上,硝煙彌漫,席間的氣氛果然觸而即發。
項羽的謀臣范增怎肯放過這天賜良機?他屢次舉目示意項羽,又再三舉起隨身攜帶的玉佩發出暗號。可是,項羽始終不肯下定決心。無奈之下,范增竟然從帳外召來勇士項莊。
這一切都沒能逃過張良的火眼金睛。
他乘著項伯拔劍對舞的當口,機敏地叫來了樊噲。樊噲闖進宴席后,局勢發生了徹底的逆轉。
張良給劉邦遞了個眼色,兩人借口去廁所,而劉邦再也沒有回到宴席。
結局大家都知道了,后來,張良拿出事先準備的禮物獻給項羽。至此,一場驚心動魄的危機得以化解。
事實上,張良之所以敢如此安排,源于他對形勢的正確判斷。
他深知項羽的為人,只要劉邦在態度上擺出謙恭委屈的樣子,在策略上先聲奪人,努力從精神上壓倒對方,項羽不至于下狠招。
當然,范增的攪局不得不防,可是利好因素也不少:劉邦的善于表演,樊噲的強大氣場,再加上項伯的暗中相助。
只要防備工作到位,勝算的幾率還是很大的。
張良敏感地意識到問題的所在,做出了正確的判斷,找到了正確的路徑。
二
漢高祖十年發生的一場換太子風波,最終也是依靠張良成功化解。
當時,劉邦寵幸戚夫人,愛屋及烏,自然對她所生的兒子如意疼愛有加。
待到劉邦察覺出呂后的異心后,就做出決定,打算廢掉太子劉盈,另立趙王如意為太子。
消息傳來,舉國皆驚。大臣們紛紛上書勸諫,大臣叔孫通更是措辭激烈:“太子不能隨便更換,換了太子天下可能會大亂。”
盡管大家據理力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可誰都說服不了劉邦。
作為太子的母親,呂后慌了神。情急之中,她的二哥呂釋之忽然想到了張良這個大智囊。
已經退居二線的張良說:“以前皇上肯采納我的意見,純屬僥幸。何況,這是你們的家事,就算有一百個張良也沒用?!?/b>
呂后說:“不管怎樣,你都得給我支一招?!?/p>
出于對大局的擔憂,為了保全大漢王朝的穩定,張良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他說:“東園公、角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四位隱士是高祖敬仰的義士,至今不肯歸屬漢朝,這一直是高祖的一塊心病。太子如果能把他們請出來,估計事就成了。”
太子依計行事,不惜一切代價請到了四位隱士。當他去向劉邦匯報工作的時候,時常把這四人帶在身邊。
劉邦知道他們四人德高望重,對太子會有很大的幫助,轉而去說服戚夫人,從此不再提易立太子一事。
事情解決的非常漂亮,一場宮廷危機消失得無影無蹤。
其實,劉邦怎會不知換太子可能引發天下大亂?表面上看,劉邦要給心愛的女人一個說服的理由,實際上需要一個說服理由的,恰恰是他自己。
作為一代帝王,能讓天下隱士歸心,不正是自己夢寐以求的嗎?再說,太子的翅膀硬了,已經奈何不得,不如現實一點,攔不住就不攔了。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曾誤以為張良身材魁梧,相貌非凡,后來見到張良的畫像,才知道張良長得像個柔弱的美女,因此,他說以貌取人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