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雨馨在當地一家小有名氣房地產公司工作,因限購調控及市場原因,在售項目不多,近半年來工作不算忙碌。雨馨說每天8個小時,一周五天,加起來不過每天工作1小時,一周共計5小時。身邊的同事工作似乎都不那么得勁,但是也看不出來誰想要去做點改變。
雨馨問:為什么?
我想說:太舒服,不緊急,確實不用改變。
想到了《肖申克的救贖》,這是IMDB排名第一的電影,有句臺詞值得品味:這些墻很有意思,一開始你抵觸它,然后你習慣它,最后你不得不依賴他,這就是體制化。
這部電影之所以偉大,除了關于自由、愛、意義、困境等話題的深刻描繪,更揭示了一個真實的現象:社會已經幫每個人建構了舒適區(高墻),每個人不可避免的在自我舒適區(高墻)內活動。
而關鍵在于以自身為圓點,你和墻的距離為半徑,你為自己畫了一個多大的圓?
不可否認的是,人人都在舒適區,都有各自的高墻;而值得慶幸的是,你有機會穿墻而過,不斷擴大自己的圓,走向下一個更加遼闊的高墻。
所以,逃離舒適區?別傻了,人人都在舒適區。無法逃離,只能擴張。
2.
有的人半徑很小,小到只剩下自己。
有個有趣的問題:毀掉一個都市人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李尚龍曾說:一個Wi-Fi、一個手機和一個安靜密閉的空間。
如果沒有現實的煩惱,就可以遨游在網絡里,購物網游加看劇,餓了點外賣,困了就睡覺,想出去玩只需看看朋友圈。
雖然有點夸張,難道這不是身邊你我ta的真實寫照么?
互聯網豐富了生活,卻又固化了生活。這道墻讓人在無意識中把時間消磨殆盡。
有多少人,淘寶、朋友圈、手游成了你第一道不可逾越的高墻呢?
有的人看似半徑很大,卻年復一年畫著同樣的圓。
比如朋友小龍,是一家鐵路公司的員工,當時看重國企公司的穩定。進去之后發現,重復的工作,重復的面孔,每天工作6小時,三年如一日,時光匆匆,再見面:
我問:“最近工作怎么樣?”
他:“還行。”
我:“近一年來,工作有變化嗎?”
他:“沒有哎。”
我:“你覺得OK嗎?”
他:”習慣了。“
看似安穩的工作,卻在日復一日的重復工作中得不到長進。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舒適區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畫地為牢,終日無所事事,卻越來越分不清是生活麻痹了你,還是你麻痹了生活?
第二類,看似每天在不斷努力工作,日復一日,發揮著一個螺絲釘的功效,雖不是一事無成,但卻一年、三年甚至五年,不斷的重復無趣。
事實上,第二類更為恐怖,看似忙碌,在流逝的時光中,看不到變化。一天一天,將思想打磨、固化,筑起一道更加無形的高墻。
3
有的人身處高墻筑起的房間,從未想過擴張;有人擴張了出去又回到原點;而有的人,逐步適應,擁抱更絢爛的生活。
電影《房間》,描述一個身處極端的高墻-禁錮之墻,逃離再到適應的故事。
女人喬伊和兒子杰克在這墻內生活了七年,終于有一天,女人喬伊告訴兒子,這個房間并不是全世界,外面還有不一樣的世界。
策劃并逃出那個有形的禁錮之墻之后,女人和杰克卻有著不同的結局。
喬伊無法適應,人們關心她、憐憫她然后疏遠她。
而杰克,從一開始聽到電話鈴聲會嚇跑,看到陽光覺得恐懼,慢慢適應了世界,學會說我愛你,學會和小朋友一起玩耍。
同樣,就像擴張舒適區,聽起來艱難,但是有人不斷嘗試獲得五彩斑斕的生命,而有人終其一生,或是不自知,或是在不斷嘗試中依然回歸原點。
4
那么影響我們擴張舒適區有哪幾道墻呢?
第一道墻叫做認知界限:在固有的模式下,以為這就是你的全世界,年齡穩步上移,思維模式年復一年的ctrl+c和ctrl+v;
記得,小學的的時候,被選到舞蹈隊,跳《北京的金山上》。雖跳的不是盡善盡美,但也算努力。跟著舞蹈老師和隊長后面旋轉、插腰、墊腳。心想等練好,到鎮上的中心小學做匯報演出,歡喜雀躍。
一天,練的盡興之時,老師拉我出來說話:
“你學習挺好的,跳舞有時跟不上拍子,動作也不夠好,等以后有機會再跳,先好好學習吧。”
聽后,我想:“我不適合跳舞,算了吧。”
做職業咨詢之后,尤其學習《敘事》后,開始接觸到關于社會建構、主體性和解構。當嘗試去解構一些標簽、觀點和信念,我便可以根據內心的喜好,重新做選擇。
本質上講,認知界限越寬,可選項也就越多。
第二道墻叫做自我貶低:習慣性的給自己貼上標簽,我不是個跳舞的料,我不適合畫畫,我不適合做管理,我英語不行。
而當我打開視野之后,有一天,我想:真的不能跳舞嗎?當做健身就好,試一試又何妨?
于是很快報了名,每周定時學習爵士。
我不是一個跳舞的料,但是找到可以學習的地方,慢慢來,一方面鍛煉身體,一方面學習技能。
第三道墻叫做限制性期待:如果你期待走出舒適區后還可以像在舒適區一樣舒服,那肯定依然停留在舒適區。ginny romertty說:“舒適與成長不可共存。”
跟著白老師學習的過程,開始很痛苦。第一節課練習基本功后,就有條腿只能直立,不能彎曲,肌肉撕裂的感覺,相當痛苦。
第二節課到現在,慢慢適應,開始學會了肩部轉圈、胸部轉圈、臀部轉圈。
例如學習舞蹈你要開始適應的是體力不支,跟不上拍子,身體不協調,這些是無法避免的事情。
第四道墻叫做過度評價: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
同學問我,對于學習舞蹈的期待是什么?我說:今年學會跳一支舞蹈就OK了。這是基于當下最合理的期待。
而一個多月的功夫,《每夜》這首歌的舞步基本學會,只等著熟悉之后來段solo了。
如果對能力過度評價,三分鐘熱度就會出現。
譬如常見的速瘦法,“3天8蘋果可以速瘦6斤”聽著很誘人。其一很少人能夠做到,這與人的舒適區相悖太多;其二,很少人能堅持,如果只做三天,那么后面將會迅速反彈。
所以,適度評價能力找出最佳焦慮區,讓你堅持中也能體會每次擴張舒適區的那一絲小確幸。
5
擴張舒適區,并不是要做一件感動天地的事情。而是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逐步爬坡。
心雅畢業后,將重心放在了家庭和孩子身上,小家伙被她管教的很好。而最近我也看到了她身上的變化,開始練瑜伽,開始弄眉毛。
所以,首先可以先嘗試給自己的生活加點色彩,逐步讓生活更加精彩:你可以嘗試改變一下發型,一次早起,讀一本書,學下游泳,耐心的對孩子說話。
文靜說她的一個同事,每天上班都提前到,帶著精致的裝扮,覺得很棒,但是她是N鬧鐘才能叫醒的人。前些天再見面,她說今天八點二十就到公司了,足足提前了四十分鐘。
其次,如果擴張舒適區,這個目標覺得太宏大,可以先嘗試找到身邊的小鏡子,找出想改掉的一個小習慣,一步一步堅持。
寫文章之后的我,也是擴張舒適區的過程。開始給自己的目標是寫出一篇即可,第二個目標是寫出一點能讓大家有所得,而第三個目標是在原來的基礎上逐步增加可讀性。
最后,可以找到想突破的領域,設置梯級目標,逐步攻破。一邊挑戰自我,一邊成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