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作品的感受上升到感動,我們能否理解為藝術。我們能在生活的小事中挖掘經驗并予以反思,這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成為認真生活的人。
我們要時常反思大腦中似是而非的觀念,處理好自己的觀念和一般概念之間的關系。這是清晰大腦的必要步驟。
回首藝術史會發現,人類一直在通過音樂或美術等藝術媒介進行認知突破,每一次突破都是一次重要的認知升級。媒介在不斷變革,觀念在不斷打破和重建。因為只有人們的認知有新的顛覆和突破,對事物有新的認識,才能指導實踐社會因而發展進步。
藝術家作為觀念的先鋒,因而時常會有些大膽有力的作品吸引眼球,人們在體驗和驚呼“我怎么沒有想到”中孕育創造力的產生。因而,藝術品對于激發人類創造力起很大作用。但是局限恰恰在于藝術史邏輯的門檻讓普通人不解和難以接近。由于不懂藝術史的來龍去脈,因此當一偉大作品出現時由于沒有背景而常常造成“誤讀”。這種誤讀有好有壞,因為作品本身有更多的闡釋,不被藝術家一人定義作品,作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即有了“作品出生,作者已死”觀點的提出。
作品帶給我們的啟發和靈感最為寶貴,因為生活中靈光一現少之又少,而只有人們看到與眾不同的東西時才會滋生出更多的奇思妙想。科幻小說甚至用想象力推動著科技的發展,
想象讓發展充滿希望和可能性
凡爾納《海底兩萬里》等一系列科幻小說孕育了新新科技的誕生。所以我推薦大家有時間可以多去看展覽,接受新觀念的刺激,也足作品本身不會發聲,但媒介組合成作品跨度的變化也會激發創造力。當代藝術策展人朱青生說:“我覺得藝術就是當你看到作品時驚呼,原來還可以這樣,我也可以....”好像自己也有了創造力。不要小看這不同,我們生活在經驗的世界中,以前中學有一位老師問學生,用小鳥在樹上叫造句,班里百分之八十人都是小鳥在樹上唱歌。難道就不能是背單詞,難道不能是說相聲嗎?我們大腦中還有很多很多我們看不見但束縛我們的觀念的繩子。藝術作為啟發我們開啟未知有重大作用。藝術史上有很多偉大的作品,他們樹立起不朽的豐碑。提醒人們不要忘記過去,進而反思生命的意義。